悲剧女王玛丽·斯图亚特的简介( 三 )


茨威格版的女王传记之所以在层出不穷、浩如烟海的同一主题的研究、评论、传记、戏剧、小说中脱颖而出,正是茨威格这支辣笔异常敏锐地抓住了玛丽终生扮演的两大角色——女性和国王——之间的内在紧张 。这一“两位一体”的永恒矛盾又自然而然地催生了她一生中的两大主题:婚姻和政治 。两对概念、四个关键词,就这么紧密地咬合在一起,它们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已经成了化合物了:女性和国王合而为一变成了“女王”,而婚姻和政治则顺理成章地演化为“政治婚姻” 。
事实上,那个看起来无上高贵的女王即使加进了自由意志即自主选择,其婚姻仍旧无法摆脱活性十足的政治元素的强行化合 。试图把它们分开,就像水分子借助电流固然能够分解成氢元素和氧元素一样,但分解后的水分子就不再成其为水分子了 。然而,世间万物的吊诡之处正在于,反过来说道理同样成立,就像不冒丧失此物的风险,将水分子分解为氢、氧元素,我们就不可能真正了解水分子的化学特性一样,不在必要时刻分别从女性(婚姻爱情)和国王(政治)的不同角度分析,我们就无法理解这个复杂的简单人物 。而且,不考虑政治这个神秘的力量,肤浅之人在读罢传记后甚至难免掩卷遽断:这不过是一个外国版的潘金莲故事 。
茨威格深明此理 。在这部传记中,我们再一次领略了大师穿透表象的洞察力和摇曳多姿的笔法 。作者时而化大为小,从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中直追当事人晦暗幽隐的心理世界;时而笔带风雷,超越儿女情长,从历史的高度点评当事人的是是非非 。悲剧的气息就这样渐趋渐浓,而历史的法则,即进步力量必胜的法则,也卒章而显 。
二玛丽·斯图亚特一出生就成为政治的猎物,就像小鸡之于老鹰,在劫难逃 。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刚一得知近邻产下公主,就迫不及待地为儿子提亲 。这位国王的如意算盘是,通过和亲化敌为友,一举实现大不列颠的联合,从而为更高的政治目标服务,即争夺世界霸权 。“公主的身体尚未成熟,灵魂还在沉睡,就已经像商品那样被预订了 。
”这种只管政治不论其他的联姻,是当时欧洲王室的常态 。茨威格一针见血地写道:“只要能带上王冠,十四岁的翩翩少年可以娶五十岁的贵妇;天真玉女可以嫁白发老翁;没有人理会高尚和美丽、尊严和道德;谁都可以和弱智的人、残障的人、瘫痪的人、神经病人,甚至是罪犯结婚 。”只是由于双方隔阂太深,算盘各异,才使这桩看似双赢的婚姻中途夭折 。
于是女王在六岁时又转卖给法国王太子,十七岁成为法国王后 。可惜,好景不长,未几,噩耗连连:法王驾崩、母后仙逝 。苏格兰女王被迫回国亲政 。
暂时,这一切还未加入她个人的意志,女王还只是在外在力量的驱使下,无意识地茫然跟进 。在有意无意地弄出了一连串不大不小的绯闻后,女王的第二次婚姻被提到了议事日程 。自然,政治因素仍像从前那样鞍前马后地忙碌着,拼命发挥着自己的影响力 。但这一次女王的女性情感苏醒了,被压抑的情欲开始反抗了,她不可救药地爱上了英国王子亨利·达伦雷,力排众议,决心出嫁 。
玛丽以为自己身为女性、贵为女王,理所应当地享有爱的权利,但正如茨威格所言,谁一旦献身政治,谁就不再拥有他自身了 。这桩婚姻,她的哥哥反对,她的大臣反对,她的近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也反对 。可她激情勃发,春心荡漾,深陷爱河,一发难收 。
遭遇异议固然不爽,但并不一定意味着有什么严重后果,暂时她的女王权威还足以保证自己的意志得以贯彻 。但要命的是,很快这场闪电般的婚姻就被证明是一场尴尬的误会:金玉其外的王子“漂亮的外表底下缺乏深刻的内涵,结实的肌肉缺少真正的力量,风度翩翩却缺乏精神文明” 。女王旋即厌倦了这个轻浮公子 。平民百姓闹家庭纠纷大不了砸锅摔碗,其鸡飞狗跳的程度,充其量就是搅得街坊邻里不得安生,仅此而已 。
但政治人物就大大不同了,事关权力和荣誉,不酿成大祸,誓不收手 。于是,宫廷宠臣李乔便毫不奇怪地成为达伦雷发泄怒火的对象 。李乔形迹可疑——达伦雷怀疑其与女王有染;大权在握——勋爵们嫉恨不已 。
仅此两点就足以促成达伦雷与勋爵的联合 。婚姻上的情感纠葛就这样轻而易举地与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