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是什么意思?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是什么意思?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意思是:有一定的财产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财产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 。
出自战国孟子的《孟子·滕文公上》,选自《孟子》卷五 。
节选原文: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 。
译文:民有一个基本道理:有一定的财产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财产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 。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加以惩罚,这等于陷害百姓 。
哪有仁爱的人坐朝,却做出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贤明的君主一定认真办事、节省费用、有礼貌地对待部下,尤其是征收赋税,要有一定的制度 。扩展资料《孟子》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 。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本句反映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孟子认为,国家的根本在于人民,所以恭俭对待人民,要“取于民有制” 。
孟子提出民本思想是有深刻的时代背景烙印的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问题严重,连年的战争,给生产力造成极大破坏 。到了战国后期,战争的规模又不断升级,饱受战争之苦的是广大平民 。孟子虽为贵族后裔,但也是平民出身,切切实实地感受过战争割据带给百姓的创伤,自小内心便有着一颗仁义之心 。
孟子在游学过程中结识儒学,并拜在曾子门下,潜心研究儒学 。儒学的“德治”主张同孟子的想法不谋而合,使得他更加潜心的研究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
之后,孟子在这一基础上又提出了“仁政”学说,这一学说充分贯彻了孟子所向往的“民本”,更加完整 。孟子也带着自己的学说往来于各国之间,游说各国君主,期待能够运用自己的学说治理这个乱世 。很多人多说孟子是个杰出的游说家,在他的众多游说中,都用他那雄辩才略让君王点头称道,最出名的莫过于他与梁惠王的多次辩论 。
“有恒产者有恒心”是什么意思?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有一定的财产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出自:《孟子·滕文公上》民之为道 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 。《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 。
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 。
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孟子·滕文公上》) 【译文】 滕文公问孟子治理国家的事情 。孟子说:“老百姓不能让他们懈怠懒惰 。
《诗经》上说:‘白天割取茅草,晚上绞成绳索,赶紧修缮房屋,到时播种五谷 。’人民有一个基本情况:有一定的财产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财产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 。
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加以惩罚,这等于陷害百姓 。哪有仁爱的人坐朝,却做出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贤明的君主一定认真办事、节省费用、有礼貌地对待部下、尤其是征收赋税,要有一定的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