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仁”的故事

关于“仁”的故事

关于“仁”的故事

文章插图
1、亲尝汤药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 。刘邦的四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 。
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 。
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 。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 。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 。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 。
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 。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 。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 。
2、鹿乳奉亲周郯子,品性至孝 。剡子父母年老,且双目都患有眼疾,父母需要鹿的乳汁洗眼 。郯子就披上鹿皮,前往深山里去,伪装在群鹿中间,于是取鹿乳来供养双亲 。
打猎者看见他,以为是鹿便想射他 。剡子便将实情告诉他,才得幸免 。有诗说:父母亲老人想吃鹿乳,剡子身披鹿皮想混入鹿群取鹿乳 。
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jǐ)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3、孔融让梨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高祖父孔尚当过钜鹿太守,父亲是泰山都尉孔宙。孔融别传记载: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吃梨,总是拿小的吃 。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 。
他回答说:"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李贤注解的《后汉书·孔融传》中的《融家传》记载:”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们一起吃梨,孔融总是拿小的吃 。有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 。他回答说:"我年龄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
“由于孔融这么聪明早慧,很小就懂得这样的道理,宗族亲戚们认为他是个奇才 。4、尝粪忧心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 。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预汗,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 。
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 。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 。
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5、扼虎救父杨香14岁这年,曾随同父亲去田里割小米,忽然蹿出一只大老虎,,一口将他叼住 。杨香急坏了,一心只想着父亲安危的她,完全忘了自己与老虎的力量悬殊 。
好个杨香,只见她猛地跳上前去,用力卡住老虎的头颈 。任凭老虎怎么挣扎,她一双小手始终像一把钳子,紧紧卡住老虎的咽喉不放 。老虎终因喉咙被卡,无法呼吸,瘫倒在地上,他们父女才得以幸免遇难 。一个小女孩,徒手搏虎,并从虎口中救出了自己的父亲,其孝心和勇气真令人赞叹 。
关于“仁”的历史典故
关于“仁”的故事

文章插图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向孔子请教说:“先生,您讲的仁德、忠义都是极好的 。人人相爱,以仁义待人,确实是一种美德 。
仁德我很想得到,但活在世界上也是我的欲望 。
假如仁德与生命两者发生了冲突,该怎样处理呢?”孔子严肃地回答说:“这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凡是真正的志士仁人,都不会因为贪生怕死而损害仁义,应该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 。”弟子恭敬地给孔子施礼,表示敬服 。这时,孔子的学生子贡又问先生说:“仁德一定是很难得到的吧?我们应当怎样去培养它呢?”孔子回答说:“培养仁德可以从头做起 。比如说,工匠要做好他的活计,必须先有得心应手的工具 。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应该选择那些大夫中的贤者去敬奉他;对于自己来说,就应该挑选那些士人当中的仁者交朋友 。这样,才会培养起仁德来 。”扩展资料:孔子的仁义学说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
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