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浮云遮望眼全诗( 二 )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
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 。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 。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 。
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 。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 。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
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 。
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出处及原文

不畏浮云遮望眼全诗

文章插图
“不畏浮云遮望眼”出自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诗人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时,写下此诗 。
登飞来峰【作者】王安石?【朝代】宋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
”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
”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着座右铭 。
风物长宜放眼量,不畏浮云遮望眼全诗是什么?
不畏浮云遮望眼全诗

文章插图
出自两首诗 。1、第一句话出自近代诗人毛泽东的《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
原文: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译文:我们初次相识,在广州品茗畅谈的情景,至今使人不能忘怀,在重庆再次会晤,您向我索诗,那时正是秋天草木枯黄的时节 。
我从第一次来北平,历经三十一年的风雨战斗,又回到这旧都,在这落花缤纷的暮春时节有幸读到了您华美的诗篇 。你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牢骚太多了,要提防有碍身心健康,对一切风光景物要放开眼界去衡量 。不要说北京颐和园昆明湖的水太浅,在这里观赏游鱼要远胜于富春江 。
2、第二句话出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原文: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
译文: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登飞来峰》作品鉴赏:《七律·和柳亚子先生》诗的前四句追叙诗人与柳亚子的三次交往 。
表达了对柳亚子等倾向革命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深切关怀 。后四句对柳亚子的牢骚提出开导规劝,并表示殷切的期望 。这首诗是老朋友之间的私人唱和之作 。毛泽东的和诗针对原诗作者柳亚子牢骚愈盛而身体愈下的状况,借唱和的方式叙旧谈心,进行坦诚恳切的开导规劝,表达了对挚友的一片爱护之情 。
此诗清纯和雅,语言温婉秀润,情意绵长,看似清淡,味之弥甘,很有启悟和感化力量 。《登飞来峰》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
不畏浮云遮望眼全诗及翻译
不畏浮云遮望眼全诗

文章插图
这句诗出自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登飞来峰》 。全文是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