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行之是什么意思( 二 )


诚之者,人之道也 。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3、翻译: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 。
天生真诚的人,不用勉强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拥有,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则,这样的人是圣人 。努力做到真诚,就要选择美好的目标执著追求: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的实行 。
笃行之是什么意思?

笃行之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笃行之:切实的实行 。出自:战国·孔伋《中庸·第二十章》节选:诚者,天之道也 。
诚之者,人之道也 。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翻译: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 。
【笃行之是什么意思】天生真诚的人,不用勉强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拥有,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则,这样的人是圣人 。努力做到真诚,就要选择美好的目标执著追求: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的实行 。
笃行之 ———— 的解释
笃行之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四书》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 。
“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 。
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 。“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 。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 。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 。
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 。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 。
“明辩”为第四阶段 。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 。“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 。
“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 。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
慎思之、笃行之,是啥意思
笃行之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意思是做事要广泛的学习,仔细的探究,谨慎的思考,明确的辨别,最后要切实的去实行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 。
“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 。博学是为学的第一阶段 。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 。
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 。“明辩”为第四阶段 。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 。
“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 。应该就是这样了出自《礼记·中庸》扩展资料:《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 。
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 。《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