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鼎盛时期的恭亲王咸丰十一年,清文宗(咸丰帝)驾崩 。恭亲王奕欣联合两位寡嫂发动了著名的“祺祥政变”,一举拿下了清文宗留下的辅政八大臣 。事后,赋闲多年的奕欣正式出任议政王并兼任领班军机大臣,达到了权力巅峰 。
值得注意的是奕欣的头衔,请看清楚,是议政王而不是睿亲王多尔衮和醇亲王载沣的摄政王!一议一摄,高下立见 。摄政是代替皇帝做决定,议政仅仅是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方案却没有拍板决定权 。那么,拍板决定权在谁的手里呢?清穆宗(同治帝) 。
可彼时的清穆宗还是和孩子,这一权力实际上落入了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手中 。再说一说另一个“吓人”的头衔——领班军机大臣 。他是军机处的首席不假,可自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开始,军机大臣都只有执行权、没有决策权,领班军机大臣也不例外 。
说白了,军机大臣看似如同“宰相”一般,实际上只是皇帝的咨询、秘书机构和执行机关而已 。简单说就是,军机处只有执行皇帝命令和提出建议的权力,没有拍板决定的权力 。既然如此,奕欣岂不是没有权力?非也!军机处是执行机关,晚清时期的重大政策的执行安排都出自军机处 。彼时的两宫皇太后和奕欣是怎样一种关系呢?奕欣提出建议、两宫皇太后拍板决定或两宫皇太后跨过奕欣直接作出决策,之后再由奕欣负责具体执行 。
这就有得说道了,掌握军机处的奕欣可以阳奉阴违、甚至可以软抵抗,不执行或者打折扣地执行两宫皇太后的决策!这就是奕欣早年与两宫皇太后抗衡的资本,因为军机处被奕欣安插了很多自己的亲信,成了他的“私家衙门”,两宫皇太后不爽也没辙 。而且奕欣还是议政王,他提出要求、建议“理所当然、合理合法”,两宫皇太后在地位尚未稳固之前,许多事情也不得不给奕欣面子、采纳他的建议 。某种程度上讲,彼时两宫皇太后与奕欣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权力平衡 。叔嫂初次交锋在“祺祥政变”的蜜月期过去之后,慈禧太后与奕欣的争斗也逐渐频繁起来 。
不久之后,慈禧太后鼓动御史言官发难、弹劾奕欣并顺带着削去了奕欣的议政王头衔 。彼时慈禧太后的实力还不足以撼动奕欣,她为何迫不及待要对奕欣下手?原因其实不难理解,被削去了议政王头衔之后,奕欣便成了彻头彻尾的执行者,连“建议权”都失去了!他唯一能做的也只是软抵抗,一旦有机会,慈禧太后便可以将他踢出军机处,那奕欣就真的成了富贵闲人了……这就是慈禧太后发鼓动御史言官弹劾奕欣的目的,她知道整不倒奕欣、也没有想立即整倒奕欣,只是为了削弱奕欣的权势而已 。叔嫂合流慈禧太后与奕欣的初次交锋以慈禧太后完胜收关,随之而来的便是“墙头草”“骑墙派”们的重新站队和权力的重新洗牌 。慈禧此举不仅让奕欣受到了重创,也让慈安太后隐隐感觉到了危机 。
于是,奇特的一幕出现了,原本与慈禧太后联手防备奕欣的慈安太后迅速向奕欣靠拢、实现了叔嫂合流 。如此一来,慈安太后掌握了部分决策权、奕欣掌握着执行权,对慈禧太后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新的权力平衡也得以形成 。在这样的权力平衡下,慈禧太后虽然继续弄权、却始终不敢走得太远 。
著名的“安德海事件”,表面看是山东巡抚丁宝桢刚正不阿杀掉了安德海,实际上背后就是慈安太后、奕欣与慈禧太后权力的较量 。最后,慈禧太后也不得不咽下这口气,她彼时还没有实力同时对慈安太后和奕欣同时开火 。后来,慈禧太后采取了“温水煮青蛙”和“掺沙子”的策略,利用一切可能发展自身势力并向各部门安插亲信以期逐步架空奕欣 。
慈安太后辞世、甲申易枢虽然在慈禧太后的打压下,奕欣的势力在逐渐萎缩 。但因为慈安太后和奕欣事实联盟的存在,慈禧太后也只能接受既成事实、继续维持这种微妙的权力平衡,直到光绪七年慈安太后辞世 。在此之前,慈禧太后作出了最重要的一项安排,那就是强行将奕欣的侄儿载湉(清德宗光绪帝)推上了皇位 。这不仅仅是为了继续自己皇太后的身份,慈禧太后还有更长远的打算,那就是利用清德宗的亲生父亲醇亲王奕譞打压奕欣!清德宗即位之后,奕譞成了“皇帝他爹”,虽然名义上他只是“皇帝他叔”,清德宗已经被过继给了清文宗,可血缘是无法改变的,群臣不得不掂量奕譞的分量 。
光绪七年慈安太后辞世之后,奕欣失去了决策圈里的唯一依靠,成了彻头彻尾的“执行者” 。于是,慈禧太后开始公开、不公开地极力“推崇”自己这位妹夫兼小叔子奕譞 。在慈禧太后释放政治信号之后,群臣又一次开始了重新站队 。
- 超薄灯箱如何制作
- 真实历史中的新城公主,她的结局如何?
- 狗狗驱虫药选哪种 该如何选
- 狗狗不吃狗粮是怎么回事 该如何解决
- 宋pro胎压如何复位
- 徐盛作为东吴著名军事家,他是如何死的?
- 如何评价玛丽莲·曼森?
- 川字掌女人命运如何 川字掌克夫还是旺夫
- tplogin.cn主页如何登录?
- 如何用U盘安装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