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百科知识之蟋蟀

昆虫百科知识之蟋蟀

昆虫百科知识之蟋蟀

文章插图
简介蟋蟀(xī shuài)(Gryllulus;Gryllus)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蟋蟀总科 。亦称促织,俗名蛐蛐、夜鸣虫(因为它在夜晚鸣叫)、将军虫、秋虫、斗鸡、促织、趋织、地喇叭、灶鸡子、孙旺,土蜇,“和尚”则是对蟋蟀生出双翅前的叫法 。
全世界已知 22 亚科55 族 595 属(包括 17 个化石属),约 4649 种(亚种)(包括 50 个化石种) 。该科昆虫体长大于 3cm,缺少鳞片;触角丝状,长于身体;跗节 3 节,前足为步行足,胫节常具鼓膜听器,后足为跳跃足;多数种类雄虫前翅具发声结构;雌性产卵瓣发达,呈刀状、矛状或长板状 。蟋蟀又叫促织、趋织、蛐蛐,是一类善吃、好斗的昆虫 。夏末秋初的夜晚,它们躲在墙角里、庭园中、杂草间、砖瓦下、土洞里,不停地发出瞿瞿瞿唧唧唧唧的鸣叫 。
蟋蟀中只有雄蟋蟀会叫,因为它有发声器,这是一种求婚的信号,雌蟋蟀听到后会赶去赴约成亲 。这时,如果闯来一只雄蟋蟀,就会发生一场搏斗 。两只雄蟋蟀先是振翅鸣叫,然后爪子相对,猛扑乱咬,直到一方斗败逃脱为止 。
得胜的雄蟋蟀,还要得意地振翅鸣叫一番 。因为蟋蟀善鸣好斗,自古以来,人们喜欢饲养蟋蟀,观看它们精彩的争斗表演 。在蟋蟀的头上,有一对比身体长的丝状触角,尾部有一对长长的尾须,雌蟋蟀的产卵管比较长,夹在两条尾须当中,所以俗称三尾子 。
雄蟋蟀没有产卵管,叫它二尾子 。凭鸣声常常可以判断蟋蟀的优劣:鸣声尖而轻的多为小蟋蟀,鸣声高亢雄厚的多为个头较大的壮蟋蟀,叫不成声的可能是烂衣翅,它的一只翅膀发育不良,或幼虫蜕变成虫时因外因烂掉了部分翅梢;可是烂衣翅不是无用之辈,它在格斗时却十分凶猛哩!由于蟋蟀善鸣好斗,不少人偏爱它,而对它的坏处反不以为然了 。其实,蟋蟀是农业害虫,不论成虫还是幼虫,都能咬食农作物的叶、茎和根 。
形态特征蟋蟀多数中小型,少数大型 。蟋蟀科种类体长大于3cm;体色变化较大,多为黄褐色至黑褐色,或为绿色、黄色等;体色均一者较少,多数为杂色 。身体不具鳞片 。口式为下口式或前口式 。
触角丝状,远长于体长;触角柄节多为圆盾形,窄于或等于额突;少数类群为长盾形,较大,宽于额突 。复眼较大,一般为头长的1/4~1/2;单眼一般3枚,呈倒三角形或线状排列;中单眼位于头背侧、颜面或额突顶端 。黄褐色至黑褐色 。头圆,胸宽,触角细长 。
咀嚼式口器 。有的大颚发达,强于咬斗 。各足跗节3对,前足和中足相似并同长;后足发达,擅长跳跃;前足胫节上的'听器,外侧大于内侧 。产卵器外露,针状或矛状,由2对管瓣组成 。
【昆虫百科知识之蟋蟀】雄、雌腹端均有尾毛1对 。雄腹端有短杆状腹刺1对 。雌性个体较大,针状或矛状的产卵管裸出,翅小 。
雄虫前翅上有发音器,由翅脉上的刮片、摩擦脉和发音镜组成 。前翅举起,左右摩擦,从而震动发音镜,发出音调 。体色多为黑褐色,体型多呈圆桶状,有粗壮的后腿,比身体还要长的细丝状触角 。
腹部末端有两根长尾丝,如果是雌虫,还有一根比尾丝还长的产卵管,分辨雌雄还有一招,翅膀有明显凹凸花纹的是雄的,翅纹平直的是雌的 。最特殊的是,他的听器是在前脚节上 。生活习性栖息正宗江南野生蟋蟀蟋蟀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 。杂食性,吃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 。蟋蟀的某些行为可由特定的外部刺激所诱发 。蟋蟀生性孤僻,一般的情况都是独立生活,绝不允许和别的蟋蟀住一起(雄虫在交 配时期也和另一个雌虫居住在一起),因此,它们彼此之间不能容忍,一旦碰到一起,就会咬斗起来 。
一只雄性蟋蟀可与多只雌蟋蟀同居 。鸣叫蟋蟀利用翅膀发声,在蟋蟀右边的翅膀上,有一个像锉样的短刺,左边的翅膀上,长有像刀一样的硬棘 。左右两翅一张一合,相互摩擦 。振动翅膀就可以发出悦耳的声响 。
此外,蟋蟀的鸣声不同的音调、频率能表达不同的意思,夜晚蟋蟀响亮的长节奏的鸣声,既是警告别的同性禁止进入,又可求偶 。当有别的同性进入其领域内,它便威严而急促地鸣叫以示严正警告 。斗蟋蟀一般在夏季的8月开始鸣叫,野外通常在20度时鸣叫得最欢,10月下旬气候转冷时即停止鸣叫 。
雄虫遇雌虫时,其鸣叫声可变为:“唧唧吱、唧唧吱”,交 配时则发出带颤的“吱……”声 。当两只雄虫相遇时,先是竖翅鸣叫一番,以壮声威,然后即头对头,各自张开钳子似的大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