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记》的读后感( 二 )


一个正常人突然变了一只大甲虫,我真的很不能理解卡夫卡到底在想什么 。后来,一位朋友向我介绍这本小说,我就再次阅读了它 。起初,我是带着疑惑去读它的 。读着读着,我就觉得心中的压抑感像巨石一样压在我的身上 。
拘束、压抑、扭曲,种种感觉把我捆住了,全身动弹不得,仿佛变成甲虫的不是哥里高尔而是我 。作品主要讲:主人公梦醒之后,发现自己成了大甲虫,全家惊恐,绝望至极 。在我看来,没有比这更绝望的事情了,不过,还没有结束呢?孤独接踵而至 。
怎么办呢?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一家人终于接受了它 。妹妹很细心,妈妈也好言好语,哥里高尔感到温暖,温顺的配合着,事情似乎得到了缓解 。不过,经济上的不堪重负把这个家拖垮了,心理上的负担也逼疯了他 。
哥里高尔想克制,却又克制不了 。理智已经失控,回忆占据了所有,虽然是甲虫的躯壳,但人类的心无法让他逃避 。他要作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他无法忍受别人当他是恶心的爬虫,他渴望回到过去!但对过去又十分恐惧,以致于有些喜欢现在的生活了 。
矛盾的交织让他心力交瘁,最终死在自己房间地板上 。卡夫卡的《变形记》究竟是预示了一个未来,还只是偶然的一场恶梦呢?主人公在父亲的公司破产、全家处于困顿的境况下,去当旅行推销员,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 。他在家里是受到尊重和爱戴的 。当一个人被人依赖时,他与别人的关系自然会处于正常状态 。
但他变成了大甲虫后,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兄妹关系突然间发生了180度的转变,显示出一幅极端自私、冷漠、残酷、无法沟通的可怕图景,亲情、伦理之情瞬间荡然无存 。而小说的结尾更是耐人寻味 。哥里高尔在挣扎中死去了,生活又变回了原来的模样 。一家人就这样忘记了一个曾经和他们一起生活的人 。
而他,哥里高尔,不过是萨姆沙一家生活中慢慢划过的一道流星罢了 。作者卡夫卡曾在一封信中说:“我在自己的家里比陌生人还要陌生 。”他似乎通过《变形记》暗示我们,一旦自己作为哥哥得了一种致命的绝症,久而久之,他最爱的妹妹也会像小说中的那位女孩那样厌弃他的 。事实上,现实正是如此,他因严重的肺结核而去世,死前在家中地位可谓全失 。
这是一种普遍的人类生存状况,也许有时候,荒诞与现实,只不过是一层纸的距离 。其实,当命运不再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时,人们就会开始彷徨 。一旦遭遇不幸,就不再被社会承认,失去作为人的价值,便被外部世界认为“非人” 。
于是,社会地位,人情,乃至尊严,都被剥夺殆尽 。正如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文中所揭示的:“维系家庭的纽带并不是家庭的爱,而是隐藏在财产共有关系之后的私人利益 。”一旦切断共同的利害关系的维系,则那种亲热的外观马上就消失,而暴露出冷酷和冷漠 。
人总是那样孤独的动物,彼此之间,很多时候,实质是陌生与隔膜 。这一点,哪怕是今天看似平静和谐的社会,恐怕也仍然存在着,并会一直在人性中存在着 。《变形记》读后感【二】《变形记》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卡夫卡的具有代表性的一部短篇小说,也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经典作品 。故事大概讲述一个年轻的推销员格里高尔作为家中的顶梁柱,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 。
为着那微薄的工资,每天过着繁忙、压抑的生活 。但正因为这样,父母和妹妹都非常尊重他 。然而某天早上,他突然从噩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
公司秘书主任为他没有上班找上门找他,父母和妹妹也急忙来询问,见状均惊慌失措,这也使他陷入痛苦和绝望绝望中 。然而之后家人经历了震惊、恐惧到冷漠、厌烦等一系列的感情变化,他们甚至以“这只虫根本就不是格里高尔”为由,不愿花精力养这个既不能挣钱又拖累家人的“怪物” 。后来格里高尔终于在受尽了亲人的冷漠后绝望地离开了人世间了 。死后,家人没有一丝痛失儿子的伤心之情,反之,他们好似解脱了一般,卸去了格里高尔所带来的重担,策划了一场旅游,他们认为好日子即将开始了!格里高尔突然发现自己变成甲虫,他抱怨着为还清父债而受别人的使唤和差使,焦急地想起床,但怎么也起不来的,生怕父亲的责备,希望能得到父亲的体谅,他的惶恐从本质上体现他的孝顺、忠实、善良、富有责任感 。
结果事与愿违,父亲的狠毒不但没有体谅他,还很厌恶他的甲虫外形 。即使这样,失业在家的格里高尔虽过着甲虫生活,但依旧想着家里的经济状况该如何解决,怎么让妹妹实现音乐梦,他听说家人出去做工挣钱就不禁自责和羞愧得浑身燥热,这使他的善良一览无余 。父亲的狠心,让一只苹果嵌在格里高尔的背上,疼痛难忍,妹妹的耐心有限,开始对他厌烦了,不再关心他了,认为他是需要设法摆脱的包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