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用法: 复句式;作谓语,分句;形容人有骨气五斗米: 是指晋代朝廷中信奉“五斗米道”的权贵 。五斗米道,是原始道教,称张天师道,是东汉末张陵创立的.,因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称之 。【出处】 《晋书·陶潜传》 。
【释义】 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 。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历史典故】陶渊明,又名陶潜,是东? 。
陶渊明的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
文章插图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本文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陶渊明的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希望大家喜欢!陶渊明的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中国古代有不少因维护人格,保持气节而不食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 。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 。后来,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 。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 。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 。
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 。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 。”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 。
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 。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 。
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家境越来越恶化 。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 。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 。
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 。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一代文风并流传百世的诗文 。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
附:陶渊明的身世陶渊明,中国是中国文学史上堪与屈原、李白、杜甫、苏轼比肩的伟大诗人 。陶渊明自己从来没有说过是哪里人,甚至也不说生于何时何地 。于是,在陶渊明的出生年份上,就出现了公元365年、公元369年、公元372年等等多个版本 。陶渊明的身世也成了难解之谜 。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宜丰学者凌诚沛主持组建了“陶渊明始家宜丰”研究小组 。前后经过近20年的调研考证,他们确认陶渊明于公元365年出生在今天的江西省宜丰县澄塘镇新安村的安成自然村 。公元393年陶渊明时年29岁,与妻及子离开南山陶家坪 。
此后陶渊明一家在浔阳居住了24年 。其间,陶渊明因王氏妻亡,继娶浔阳翟氏 。公元416年,陶渊明52岁,与妻翟氏带幼子佟回到宜丰故里,修葺南山旧宅而居之,11年后,陶渊明卒于星子栗里,后归葬康乐县义钧乡之七里山即今宜丰澄塘镇的七里山 。
上述考证的结果,第一次给了陶渊明生平事迹一个清晰完整的印象 。
陶渊明当年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文章插图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 。在那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 。
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 。
- 当我面对挫折的时候作文
- 写人的作文
- 白鲸的自述优秀作文
- 空气过滤器的价格
- 快乐的六一的演讲稿
- 我身边的小雷锋作文400字
- 鼓励的近义词是什么?
- 哪个牌子的纸巾柔软好用 平价好用的纸巾推荐
- 消毒水是致癌的凶手?
- 描写老师的小学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