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能力目标:①指导学生用粗读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引领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 。②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其语言综合素养 。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引申到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 。
依据上述目标,确定以下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教会学生一些阅读的基本方法,全面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引申到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 。
四.教法、学法分析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语文阅读教学更要如此,《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
【《十六年前的回忆》的说课稿】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所以,结合本节课特点,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情境激励法、读书指导法、思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
五.说课前准备为了让本节课教学内容更丰富,我除了认真研读课本上的知识点之外,还查阅并搜集了大量的课外资料,进行取舍,做成课件;同时,为了让学生能在课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课前先要求学生进行预习,利用课余时间去阅读《朝花夕拾》这部作品及与其相关的内容 。
六.说教学过程
(一)培养兴趣提高能力
1.新课导入(1)可以由以前学过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入 。
如:我们以前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选自鲁迅先生的哪部作品呢?(2)也可以歌曲《朝花夕拾》导入 。本节课就是采用这种方式导入的 。
2.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读书方法和读书的感受 。通过这个环节来引发全班学生对作品的`回顾,起一个总领作用 。
3.然后教师点拨度这类作品的常规方法,即“读书三功” 。
(二)考纲解读出示新考纲要求,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新的考试大纲,有目的和针对性的阅读 。
(三)走近鲁迅,了解创作风格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作者生平 。(代表发言)2.了解作者的其他作品 。
(先让学生交流,后出示课件归纳)目的是检查学生课外预习和搜集整理资料的习惯与能力,促使他们养成积累知识的良好习惯 。同时也是为后面进一步了解作品做铺垫 。
(四)进入文本,了解背景(课件)这一环节主要采用课件展示,一是为了控制课堂时间,二是让学生了解更多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为更好的阅读作品并理解作品主题思想打下基础 。
(五)合作交流,概括内容1.阅读文本,把握整体内容,列出《朝花夕拾》目录 。2.小组讨论:(1)你读过其中那几篇?能慨说它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吗?(2)你最喜欢哪篇?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3.代表发言,发表独到见解 。
4.课件展示“主要内容和主要思想”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朝花夕拾》具体有哪些篇目,并大致了解各篇目的主要内容与思想 。让学生谈自己比较熟悉或喜欢的.内容,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打开学生的扩散思维,为深入文本积蓄能量 。对于主要内容和主要思想部分,以课件形式展示出来,然后让学生读(可以用齐读的方式,也可以用个别轮流朗读的方式),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能达到了解认知的目的 。
(六)联系作者,分析人物请找出在全书中你认为描写得最好或者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 。先学生讨论交流,后师生小结归纳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掌握作品中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
并教会学生如何从文本中概况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特征(从有关人物语言、动作、外貌、神态等描写着手) 。
(七)指导阅读,归纳手法
1.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 。
2.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
3.善长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 。
4.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 。
5.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 。这一环节以学生讨论交流为主,教师提示指导为辅,引领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通过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
- 《骆驼祥子》语段赏析是什么?
- 《老人与海》的主要内容20字怎么写?
- 《素芭》读后感
- 《诗经》的第一篇是什么?
- 电影《妈妈》票房破5000万,这部剧为何这么受欢迎?
- 《氓》教案
- 《长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十课《再塑生命的人》课文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