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族

三族:
(1)父、子、孙 。《周礼·春官·小宗伯》曰:“掌三族之别,以辨亲疏” 。郑玄注解:“三族,谓父、子、孙” 。《礼仪·士昏礼》:“惟是三族之不虞,使某也请吉日” 。郑玄注:“三族,谓父昆弟、己昆弟、子昆弟” 。
(2)父族、母族、妻族 。《大戴礼记·保傅》曰:“三族辅之” 。卢辩注解:“三族,父族、母族、妻族 。”
(3)谓父母、兄弟、妻子 。《史记·齐本纪》记载:“法初有三族之罪” 。裴骃《史记集解》引张晏曰:“父母、兄弟、妻子也 。”
九族,从汉代起,“九族”在经学上的古文和今文两种解说,各有各的社会、政治背景,分别从不同方面来满足统治者的需求 。
(1)古文说:代表人物有孔国安、马融和郑玄 。它们认为九族仅限于父宗,包括上自高祖,下至玄孙 。古文说构成了宗法理论的基础 。九族古文说在国家法律中获得正式确认,其中明清两代的律令规定,九族专指父宗 。
(2)今文说:代表人物是许慎等,他们认为九族父族四(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女儿之子、己之同族)、母族三(母之父、母之母、从母子)、妻族二(岳父、岳母) 。今文说满足了封建统治者利用血缘姻亲关系实现对本阶级及整个社会最大限度控制的需要 。封建统治者在赏赐、惩罚、屠杀时利用九族的今文说的 。
三族分别是什么?两种解释:
1、三族指的是父族、母族、子族 。
2、三族指的是父、兄、子三族 。
族诛指的是一个人犯下大错,由于错误过于严重,所以杀一人不足以立威,于是便需要诛一族,这种事情最早发生在商朝年间,在以后的封建王朝统治者中也经常有发生 。后来人们还根据商朝的族诛之法发展了衍生刑法,秦朝时期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诛三族的说法,受害者有丞相李斯以及宦官赵高 。
史上最早出现在商代,而后出现了五族、七族、九族,传说明成祖时代曾有过登峰造极的十族(见方孝孺),但明代不论官方正史或家藏私修史,均无此记载,且最早出现在清代,疑为坊间谣言 。常见于中国古代的刑法中,作为一种极为严酷的刑罚,叫做“诛三族”,即族诛 。
【三族】扩展资料:
“九族”泛指亲属 。但“九族”所指,诸说不同 。一说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儿之子(外孙)、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女);母族三是指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从母子(娘舅);妻族二是指岳父、岳母 。
九族一说的出现,与封建社会的刑法制度有很大关系 。封建社会实行残酷的株连法,一人犯法,尤其是犯大法,往往要被灭“九族”,即“株连九族” 。随着时代的变迁,今日“九族”之意有了很大变化,其亲属之意已经淡出,变成了对与之有关的一切人的泛称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灭三族
三族是哪三族三族指父族、兄族、子族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 。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 。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华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据研究表明,中华古姓来源于图腾崇拜,系氏族徽号或标志 。
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经历了历朝历代的连年战乱和社会动荡,历史上传世的家谱几乎丧失殆尽,许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断了线、失了传 。流传至今的古代家谱,大多是明清两代纂修 。在我国明清时期,出现了专门替人伪造家谱世系的“谱匠” 。
三族是哪三族 古文中的解释1、谓父、子、孙 。《周礼·春官·小宗伯》:“掌三族之别,以辨亲疏 。”注:“三族,谓父、子、孙 。” 《仪礼·士昏礼》曰:“惟是三族之不虞,使某也请吉日 。” 郑玄注:三族,谓父昆弟、己昆弟、子昆弟 。”
2、谓父族、母族、妻族 。《大戴礼记·保傅》:“三族辅之 。” 卢辩注:“三族,父族、母族、妻族 。” 《庄子·徐无鬼》:“夫与国君同食,泽及三族,而况父母乎!” 成玄英疏:“三族,谓父母族、妻族也 。” 《后汉书·杨终传》:“秦政酷烈,违啎天心,一人有罪,延及三族 。” 李贤注引《汉书音义》:“父族、母族、妻族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