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 四 )


余华在致上海贝塔斯曼书友会会员的信中说:“很多人告诉我,他们在读《活着》时,眼泪常会不期而至 。如果你也遭遇到和他们一样的阅读经验,我想对你说,谢谢 。我正是为像你一样善良的人写作 。虽然,善良在任何时代都不是会有‘走红’的品质,但它是我们的血与肉 。
【《活着》读后感】我书中的主人公,也都是一些善良的人,他们不断遭遇苦难、失败和死亡 。但我绝不是在控诉命运的残暴,相反,我希望你读到的是生命的韧性、力量、爱情、友谊甚至本能焕发的快乐,以及幽默,一切美而朗朗欢笑的东西,它们无视命运的暴戾而独自存在 。善良的人同情一切苦难,同时也反对假借命运之名的自暴自弃 。善良绝不仅仅是悲伤软弱的眼泪,而更应该是对所有美好高尚事物的关怀与肯定 。
它举重若轻地保护着我们的心,在艰难世道里保持热情与希望 。”活着读后感:从福贵一家身上我们能看到人的坚强以及每个各个代的悲哀 。而关于为什么要活着,也许只有一个解释,人不是为了其他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 。也许余华想表达的是人会遇到很多苦难,很多天灾人祸都无法控制也无法躲避,唯有坚持活着才是最好的态度 。
想到这点,也就明白作者为何能忍心写下如此的凄惨的一个故事 。活着读后感2合上书,许久没有勇气再次打开它 。记得第一次翻开它是在去年夏天,那时耳机里播放着电影《天空之城》的主题曲,看到一半时,不知怎的,眼泪竟在如此朴实无华的语言中败下阵来 。
或许是因为自我的感性,又或许是为福贵的一生感到悲哀,一个最开始不可一世的浪荡公子,输光家产后,开启新的人生 。不敢说他经历过什么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因为他的世界里仿佛仅有酸、苦、悲、离……他生不逢时,至亲六人,余生一人,在穷困潦倒的境地中还要白发人送黑发人 。他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悲痛,却又在悲痛之后勇敢地活着 。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这是作者余华在序言中写下的一句话 。在耳濡目染之下,我们逐渐构成了为梦想活着,为情义活着,为信仰活着的大英雄主义精神,这没有任何问题,但我们不明白的是,光是活着,就要花费好大的力气 。相信我们总能听到长辈说我们是幸运的,真的,我们是幸运的,我们不用担心,大炮明天会飞到屋顶,不用担心随时被病魔夺去生命…都说轻易得到的,绝不珍惜,就像活着一样,来就有,绝不珍惜 。
纪录片《人间》第二季第一期向我们介绍了一批身患骨癌的少年儿童们,他们无法上学,甚至无法正常生活,光是为了活着本身,他们就要花费好大的力气 。为了自身的其他器官不被病菌感染,他们要大面积截肢…依稀记得在影片快结束时有这么一句话“宁愿断腿,宁愿伤痕累累,只要命还在,一切都不是问题 。”前几天,人民日报的公众号发表了一篇文章,“多谢,斯里兰卡”,那是我第一次了解那个鲜为人知的国家,他在一天内发生多起连环爆炸,300多人丧生,500多人受伤 。
读后感·在那里十岁以上的人基本都经历过战乱,能够说,光是活着本身就已经消耗他们太多力气,但让我惊奇的是,这个人口仅有20xx多万的斯里兰卡,却是世界上最大的眼角膜捐赠国,累计向国际眼角库捐出至少16万枚眼角膜,虽然不知自我明天会遇到什么,但依然善良,依然心怀感恩…原先活着本身也不只是一副躯体留在这人世间,活着本身更是传递,更是信仰,更是创造 。为活着本身而活,活着本身又是什么?相信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答案 。在书中于福贵来说,活下去,在亲人们全部死去,在孤独下,自我走完余生的路就是活着本身的意义 。这于他来说,于那个时代来说已是不易 。
那于我来说,于今日的少年来说呢,活着本身就只是留着生命在人间吗?我一向认为拥有生命是一件幸福,幸运的事,健康地活着是我们眼前最大的机遇,最厚重的'恩典 。我们不用担心病魔,不用担心炮火,我们需要做的,只是找到自我活着本身的意义,像福贵一样,尽管生不逢时,却依然勇敢 。像斯里兰卡人民一样,尽管身处战乱,却仍心怀善良…像所有为活着本身而活的人一样,不惧困难,勇往直前,认真生活,感恩生命 。
活着读后感3书看到有庆捐血而死的的时候,脑海的里记忆一下就冲了上来,我小时候看过这个改编的电视剧,一查,果然是,改编的电视剧叫做《福贵》,小时候和爸妈一起看电视的时候无意中一起看下的,整部电视剧里就有庆死的时候那个画面一直还记着,其他的淡忘了 。有庆那么想活下去,也可以很好的活下去,却因为自己想积极活下去,积极的做出贡献的时候而死了,更加显得悲伤了 。看完全书,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想起了《末代皇帝》里的溥仪 。两段故事的时间跨度都差不多,两人的遭遇也都有相似之处 。用一组镜头的话,福贵这边夕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