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语文古代诗词曲教案
文章插图
教学目的:(1)古代诗词表达的情感 。(2)品味字句,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
(2)我国古代诗、词、曲三种体裁,习惯统称为古代诗歌 。古诗从形式来分为:古体诗、近体诗 。(3)学生朗读以前学过的绝句、律诗、如:李白《秋蒲歌》、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
二.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作者简介:王勃,初唐四杰(扬炯、卢照邻、骆宾王) 。
2.对比阅读:用《谓城曲》与本诗比较,试看感情有何不同?为什么不同?
3.内容分析:首联:点明送别之地和朋友上任之地,暗示虽远犹近 。颔联:用两人相同的处境来宽慰朋友 。颈联:跳过眼前的`离别而叙述别后的思绪 。
尾联:又回到送别,诗人豁达地宽解友人,大丈夫应志在四方,注重功名,不要象多情的男女那样在分路口哭哭啼啼 。
4.讨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句诗好在哪里?为何成为千古名句?明确: 好就好在它一洗过去送别诗中那种黯然消魂的情调而代之以积极、健康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这正是成为千古名句的原因 。
三.赏析《望天门山》(一) 作者简介(二) ⒈朗读、让学生画诗的内容 。⒉提问:《望天门山》的望字是站在什么地方望的呢?为什么?明确:在行船上较为适当,因为出字写出了山行的动感 。山不可以动、那么只有船在动,船向山驶去,山的轮廓越来越清晰,仿佛是天门山迎面而来 。
化山静为动 。(三)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往往是最少的字来表达丰富的意境 。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江南绿草如茵、一片葱茏的勃勃 生机 。请同学们举例本诗除了出字之外还有哪些字用得好?(1)断字:诗人想象天门山原来为一体,后来被江水冲断了,想 象中写出了长江水势的浩大 。
(2)回字:碧绿的江水向东奔腾而来,突然遇到天门山的阻遇,于是浪 花飞溅,江水回旋,波涛汹涌澎湃,既写出了天门山的雄壮,又写出了江水回旋激荡的壮丽风光 。
四.赏析最后一句:写远景还是近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明确:写远景 。因为孤帆写只见帆影不见船身,可见其远 。日边写出远处水天相接,仿佛太阳就在水面一般 。
修辞 (借代) 。
五.请同学描绘最后一句的意境 。一片白帆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漫漫驶来 。
六.诗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那么画面上出现了那些颜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青山、流水、白帆、红日 。
描绘了长江雄壮秀丽的风光,抒发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
七.布置作业 : 练习
二.三 。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及反思
文章插图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及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读百遍,意自现 。课堂上留足时间让学生读诗,使他们在和文本的直接对话中理解诗歌意思 。
2.口诵心为 。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诗词中的画面,在意境中浮想联翩,获得读诗的愉悦 。
3.诗画相融 。能端正抄写诗歌,并配上相应的插图 。教学重点:紧扣“总相宜”想象西施的“淡妆浓抹”和西湖的“潋滟”“空蒙”,通过意象和意景的重叠,感受西湖特有的神韵 。
教学难点:从文字中读出画面,实现诗情画意的融合 。课前准备:将两诗以墨迹形式呈现于课堂上 。《望天门山》书以魏碑风格,线条遒劲刚硬;《饮湖上初晴后雨》则书以禇体,风格清丽,线条柔美 。
精装裱,悬于黑板前 。教学流程:
一.承接中引发期待
1.师:《望天门山》让我们感受到了山的挺拔险峻,水的湍急汹涌,更让我们感受到25岁的李白那血气方刚的满腔豪情 。谁愿意为大家再现一番 。
指名读 。全班读 。
2.师引:我们姑且告别这雄壮的天门,随着宋朝诗人苏轼去领略杭州西湖的景致 。
二.初读中略有所感
1.自由读 。
特别注意“潋滟”“空蒙”两词的发音 。
2.指名反馈读 。
3.齐读师:感觉这山、水和天门山一带一样吗?【设计意图】〔“怎样的山,怎样的水?”这一问题贯穿课堂始终 。
- 六年级上册语文练习册2019版答案
- 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梳理
- 初中生手抄报
- 英语口语文章短文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的第三单元作文。
- 语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 初中军训一般都做什么
- 七年级周记
- 初中九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 英语文章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