荞麦属于什么植物

荞麦是蓼科荞麦属植物,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成熟期为75天 。荞麦的茎直立,上部分枝,是绿色或红色,有纵棱,没有毛或在一侧有沿纵棱突起的乳头状,叶片是三角形或卵状三角形 。荞麦适合在荒地、路边生长,喜欢湿润凉爽的气候,不耐干旱、高温、大风,害怕霜冻 。
荞麦属于无限花序,开花的时间比较长,籽粒成熟的时间不一致,从开花到成熟大概需要30-45天,如果过早地收获大部分籽粒是没有成熟的,收获得太晚,先成熟的籽粒就会脱落,都会影响产量,要选择在阴天或晴天的早晨收获 。
【荞麦属于什么植物】荞麦中含有铁、锰、锌、钙、磷等微量元素,还含有B族维生素、维生素E、氨基酸、脂肪酸等,营养价值高 。荞麦颗粒比较细小,因此与其他谷物相比较,有更容易煮熟、容易消化、容易加工的特点 。
在我国荞麦加工制成的食药用产品种类多样,主要包括保健品、米面类、茶饮类、酒类、调味品类等,这些产品都备受人们的喜爱 。荞麦米的口感比较粗糙,烹饪时适宜地加一些大米,可以让口感变得软糯一些,味道会更好 。
荞麦是什么植物荞麦别名净肠草、乌麦、三角麦等 。蓼科荞麦属一年生草本植物 。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北地区的甘肃、宁夏、内蒙、陕西、山西,以及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四川等等 。其他青海、西藏等等地区 。茎直立,高约30到90厘米,上部具有分枝,呈绿色或是红色 。叶子:叶子呈三角形或是倒卵状三角形,顶端逐渐的变尖 。花朵:花序呈总状或是伞房状,通常是腋生或者是顶生,花被具有5深裂,呈淡粉红色或是白颜色 。
荞麦又叫?荞麦又名甜荞麦、乌麦、花麦、三角麦 。喜凉爽湿润,不耐高温旱风,畏霜冻 。积温1000~1 500℃即可满足其对热量的要求 。种子在土温16℃以上时约4~5天即可发芽开花结果最适宜温度为26~30℃ 。
荞麦是短日性作物,当日照长度由15~16小时减少到12~14小时,生育期就缩短,晚熟品种比中、早熟品种敏感 。每株可开花2000多朵,但结实率很低 。仅10%左右,加之叶片同化能力弱,花果脱落严重 。
荞麦对土壤要求不严 。根系弱,种子顶土力差,要求土层疏松,以利幼苗出土和促进根系发育 。生殖生长迅速,吸肥力强,适于新垦地种植 。要求土壤酸度为pH6~7,碱性较重的土壤,不宜种植,每产100千克荞麦籽实,约从土壤中吸收氮3.3千克,磷(P2O5)1.5千克,钾(K2O)4.3千克 。
荞麦是什么?荞麦
荞麦
荞麦是蓼科荞麦属作物,学名Fagopyrum Mill,一年生草本双子叶植物纲,蓼科栽培植物,荞麦属 。彝族称为“额”,古代亦写成莜麦或乌麦 。四川省习惯叫荞子 。又叫“胡荞麦” 。
一年生草本,生育期短,搞逆性强,极耐寒瘠,当年可多次播种多次收获 。茎直立,下部不分蘖,多分枝,光滑,淡绿色或红褐色,有时有稀疏的乳头状突起 。叶心脏形如三角状,顶端渐尖,基部心形或戟形,全缘 。托叶鞘短筒状,顶端斜而截平,早落 。花序总状或圆锥状,顶生或腋生 。春夏间开小花,花白色;花梗细长 。果实为干果,卵形、黄褐色,光滑 。有多个栽培品种,尤以苦荞为最具营养保健价值 。茎紫红色,叶子三角形,开白色小花,子实黑色,磨成面粉供食用.
分布于欧、亚二洲;我国各地都有栽培,有时为野生,生于荒地或路旁,种子含丰富的淀粉,供食用,又供药用,也是蜜源植物 。
【栽培史】
荞麦起源于中国 。栽培历史悠久 。栽培荞麦有4个种,甜荞F.esculentum Moench、苦荞F.tataricum(L.)Gaertn、翅荞F.emarginatum Mtissner和米荞Fagopyrum spp 。甜荞和苦荞是两种主要的栽培种 。已收集到地方品种3000余个,其中甜荞、苦荞各占一半 。
荞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粮食作物和救荒作物之一 。已知最早的荞麦实物出土于陕西咸阳杨家湾四号汉墓中,距今己有2000多年 。另外陕西咸阳马泉和甘肃武威磨嘴子也分别出土过前汉和后汉时的实物 。
但是唐以前,荞麦的种植似乎并不普遍,《齐民要术·杂说》中虽然关于荞麦的记载,但现在一般认为,“杂说”并非贾思勰所作,而可能出自唐人之手 。有说《齐民要术·大小麦第十》附出的“瞿麦”即荞麦,但仅是一家之说 。农书中关于荞麦最为确切的记载则首见于《四时纂要》和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同时,荞麦在有关的诗文也累累提及 。因此,一般认为荞麦是在唐代开始普及的 。
唐代随着荞麦种植的普及,荞麦栽培技术也得到了总结 。《杂说》的篇幅不长,可唯独对于荞麦的记载却很详细 。《杂说》首次记述了荞麦的耕作栽培技术,并特别强调适期收获 。“凡荞麦 。五月耕 。经三十五日 。草烂得转并种,耕三遍 。立秋前后皆十日内种之 。假如耕地三遍,即三重着子 。下两重子黑,上头一重子白,皆是白汁,满似如浓,即须收刈之 。但对梢相答铺之 。其白者日渐尽变为黑,如此乃为得所 。若待上头总黑,半已(以)下黑子尽落矣 。”这表明当时人们对于荞麦的成熟特性及其后熟作用,已有所认识 。《四时纂要·六月》有“种荞麦”一条说:“立秋在六月,即秋前十日种,立秋在七月,即秋后十日种 。定秋之迟疾,宜细详之 。”宋代有关荞麦栽培技术的记载不多,但宋人对于荞麦的生理生态方面,却有不少的认识,北宋陈师道在《后山丛谈》中提到了荞麦与气候和物候的关系,“中秋阴暗,天下如一 。荞麦得月而秀 。中秋无月,则荞麦不实” 。朱弁在《曲洧旧闻》中对于形态和生态有详细描述,其曰:“荞麦,叶黄、花白、茎赤、子黑、根黄,亦具五方之色 。然方结实时最畏霜 。此时得雨,则于结实尤宜,且不成霜,农家呼为‘解霜雨’” 。元代对于荞麦栽培技术又有了新的认识 。一是在播种量和播种方法方面提出“宜稠密撒种,则结实多,稀则结实少” 。二是针对荞麦的易落粒的特性,在收获方法做了改进,采用了推镰收割,王祯《农书》说:“恐其子粒焦落,乃用推镰获之 。”《农器图谱》中还详细地介绍了推镰的构造和功用,可以看出推镰是最早的一种收割机,而荞麦则是最早使用机械收割的作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