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小随笔3篇( 六 )


那么怎样导入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我认为数学课的导入最好是走近小学生的生活 , 从他们身边的一些事例出发 , 或者设置一些题型、或引用一些数字、或改编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 , 然后进行教学 , 学生易于接受、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 , 能使整个课堂教学效果特别好 。我校开展数学公开课 , 我们有幸听了两位数学老师的两节数学课 , 这两位数学教师对数学课的导入对学生很受启发 。先谈谈陈老师的一节课的导入 , 陈老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小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 课本上设计的导入是通过复习以前学过的一般小数的加减法进而直接开始探讨新授内容 , 陈老师却是从课本出发 , 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课本 , 她从去年我校测量过的学生的体质健康数据出发 , 通过设疑解决谁比谁高、谁比谁重的生活化问题来引导学生探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 整节课学生自始至终情绪高涨 , 解决问题有针对性 , 解决了问题又有成就感 , 教学效果相当好 , 同时也使整个课堂非常活跃 , 教学效果也很好;再谈谈鹿老师的一节二年级的数学课 ,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混合运算》 , 课本上的设计是通过男女学生的过河乘船来导入进行教学的 。
事实上我们有好多二年级的学生根本没有乘船的经历 , 并且不懂“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的含义 , 因此如果老师直接引用课本上的例题进行教学 , 或许好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会很高 , 想当然效果不会太好 。幸好我们鹿老师在备课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 她把学生的“过河乘船”改成“咱班学生坐汽车参观动物园” , 这样一来 , 有好多学生因为有亲身体验 , 所以学习兴趣极高 , 课堂气氛宽松 , 不知不觉一节课下 。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

小学数学教学小随笔3篇

文章插图
关于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 , 说到随笔 , 相信大家肯定都不陌生 , 随笔可以观景抒情 , 可以睹物谈看法 , 可以读书谈感想 , 可以一事一议 。你见过的随笔都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 ,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其中育才小学王钊老师执教的人教社新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合理安排》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因为这是教材新增内容 , 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烙饼这一简单事例 , 让学生尝试解答 , 并从优化的角度在多种烙饼策略方案中寻求最优的方案 , 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统筹思想非常抽象 , 怎样把它具体化 , 让学生容易明白 , 便于操作呢?王钊老师用巧妙、合理、艺术的提问把运筹思想“烙”在学生脑海里 。提问作为教师促进学生思维 , 评价教学效果 , 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 , 是沟通教师、教材及学生三方面联系的桥梁 。
王钊老师在本课教学中 , 在烙两个饼、三个饼的优化方案的基础上 , 通过烙更多的饼把学习过程层层推进 , 把静态的知识转化成了动态的过程 , 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逐步构建并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下面我仅就课堂提问对本课做一些分析与思考:
一.准确把握提问时机孔子主张“不愤不启 , 不悱不发” , 即要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 , 口欲言而不能”时提问 。当学生还在“发愤”求“知” , 但又不能立刻“知” , 思维处于“困惑”之时 , 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人 , 要善于了解学生的疑难 , 掌握“火候” , 及时进行“解惑” , 把握准什么时候该问,什么地方该问 。
【案例
1.?当王老师就烙饼问题进行了简单交待 , “1张饼烙2面 , 烙1面要3分 , 1个锅同时能烙2张饼” 。“3张饼怎样烙最快呢?”问题刚刚抛出 , 学生就迫不及待的开始用学具动手实验3张饼的烙法 。不一会儿功夫 , 孩子们一个个举着小手 , 争着要发表自己的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