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石米石米外墙:是水泥上加很小的石子.
凹凸不平的石粒作墙面,灰白相间 。
石米:又称石渣 。用白色的白云岩、大理岩或特定颜色的其他岩石破碎而成的粒径3~20毫米的碎石,供作水磨石的填料 。
石米是什么,石米是什么知识石米(双子叶植物纲植物)
小羊耳蒜,附生草本,很小,常成丛生长 。假鳞茎近圆柱形,叶椭圆形或长圆形,坚纸质,花葶长2––4厘米;花序柄扁圆柱形,两侧具狭翅,下部无不育苞片;总状花序长1––2厘米,通常具23朵花,花淡绿色,蒴果倒卵形,花期9––10月,果期次年5––6月,产陕西南部、甘肃南部(武都)、湖北西部、湖南(桑植、永顺)、四川西部至北部、贵州和云南(昆明) 。生于林中或荫蔽处的石壁或岩石上,海拔300––1400米 。
古时一石米是多少?石(dan 第四声,与“担”同音)是容量单位,一石等于10斗,1斗等于10升,所以1石米就是100升米 。
担是重量单位,1担等于100斤 。
二者单位不同,与米的密度有关,不太好比 。
很多地方将“石”与“担”通用,是不规范的 。
(1升米现在重1.25斤)
古代一石米中的石字念shi还是dan? 为何会造成这样的情况?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在这悠悠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规矩和文化传承,后来经过时代的变迁和朝代更迭,终于形成了我们现在大家熟知的“规范简体字”和人人都能听懂的“普通话”,不过有的时候,生活中也有人能遇见一些纠缠不清的事情,比如古人常说的“一石米”中的“石”字究竟念dan呢还是念shi呢?反正民间是众说纷纭,念什么的都有,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呢?
先说说“石”的意思,“石”的概念,古时候很早就有了,这个字既是重量也是体积,不过古代人对于石字,更多的更用于粮食的计量,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对于人口几千万甚至上亿的朝代而言,上下这么多嘴,吃饭问题自然是历朝历代统治者眼里的重中之重,石(shi)在古代属于容量单位,从小到大分别为升、斗、斛(石)、钟,在中国古代的秦汉朝时期,1石=2市斗,1市斗=13.5斤,1石(shi)=27市斤粟,也就是说秦汉时期1石(shi)为20000毫升,1斗为2000毫升,换算成我们现在的重量为1斗2.7斤,这是实物测量的数据 。
到了隋唐的时候,隋朝1斗=3汉斗,因此,隋1石大米等于汉3石大米等于90市斤大米 。(参考:《隋书·律历上》有记载”开皇以古斗三升为一升 。大业初,依复古斗“);到了宋朝时期,宋朝1斗等于3.35汉斗,所以宋朝1石米=汉3.35石米,等于100.5市斤(参考:梦溪笔谈中的记载“汉三斗三升五合当宋之一斗”);到了元朝,1石米等于7元斗,也就是说,元朝一石米等于宋朝1石米的十分之七(参考:元史);到了明朝,1石米等于102250毫升,也就是说102.25升米;到了清朝时期,很多制度都是沿袭了明朝而已,在粮食方面,1石米等于104300毫升,也就是说104.3升米 。
早期的时候,古人们在粮食称重的时候都念作一石((shi))米,为什么后来大多数人会念成一石米呢?原因很简单,古代这些文人虽然念的是一石(shi)米,但是运输粮食的大都是穷苦百姓,恰好一石(shi)粮食刚还是一个人力挑担的重量,百姓们为了方便,一般说的就是一担米,所以一石(shi)米也就慢慢的变成了一担米 。至此我们也就弄懂了,一石米也好,一石(dan)米也好,无非是两个说法,其次,《新华字典》中也有对“石”字的解释,在容量方面,两千石,三万石,所念的拼音皆为shi 。后世之人为了简单,也就让它错着了,反正一担米还是一石米,大家都知道指的是什么 。
古时候说的"一石米"等于多少斤?一升米现在重1.25斤,10升米为一斗,一斗重12.5斤,=6.25千克 中国古代计量方法极为精确,且为十进位制 。即:一斗为十升,每升约重1.5公斤;一升为十合,每合重150克;一合为十勺,每勺重15克;一勺为十抄,每抄重1.5克;一抄为十作,每作重0.15克;一作为十厘,仅重0.015克(约一粒米) 。距今约700年前的元朝,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黑水旁建立黑城,引水灌田并屯田种粮积谷 。负责管理国家粮库的官员,对每次出入粮库的粮食重量,有著精确到粒米的详细记录 。内蒙古自治区考古人员,通过对黑城遗址的发掘,发现了一批元代粮库登记账册,引起我国计量考古部门的关注 。据内蒙古考古专家李逸友先生所著《黑城出土文书》:元惠宗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黑城广积仓收入税粮“小麦九升九合六勺五抄二作,大麦四升九合八勺二抄六作”,精确到五位数 。记账人为“广积仓副使”,监证人为“广积仓监支” 。在另一份出土文书《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粮税文卷》中,记载国库收入粮食“小麦一千一百五十八石四斗五合二勺二抄四作九厘;大麦三百一十五石五斗七升三合七勺九抄六作五厘”,从石以下更精确到六位数 。元朝的建立者入主中原以后,对农业生产和牧业生产一视同仁,经常劝课农桑,以五十户为一社,每社选老农“专一照管本社之人务勤农桑,不至惰废”(《通制格例》) 。在中国历史上四部农书中,有两部产生在元代 。当时,全国有人口五千余万,超过以往历朝历代的人口数量,粮食成为国民经济的命脉 。为了巩固农业基础,防止社会动荡,元朝政府在各地设立粮仓,以储备粮食,还设有“惠民局”和“养济院”等社会福利部门 。为了管理好国拨、国收的粮食,也为了小麦与大麦的互相折算,元朝设在北部边疆的粮库管理官员,在登记账册上使用了精确到五六位的登记方法 。这些宝贵的、距今近700年前的粮食登记账册,对於我们研究古代计量法度,节约每一粒粮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仍具有珍贵的参考价值 。
- 什么是PVC发泡板
- 奥运会是几年办一次
- 岩棉夹芯板怎么样
- 两个∧是什么车
- 现在铁板价格会涨还是会跌
- 什么是烤漆板
- 迷走神经性晕厥应注意什么
- 食物链最底层是什么
- 防辐射衣什么牌子好
- 中医穴位肾俞这个字念shu还是yu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