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岩金主要成矿类型的矿化期( 三 )


图6-2 不同类型岩金矿床在不同时代地层中的储量比例
Ⅰ—花岗-绿岩带金矿床;Ⅱ—与岩浆岩有关的金矿床;Ⅲ—沉积岩建造中的金矿床
(二)与岩浆作用有关金矿
前面综合资料已经指出,与岩浆岩有关的金矿床是我国岩金矿床中最为重要的矿床类型 。这是因为该类矿床具有其他类型金矿床所没有的某些独特的成矿地质特征(如分布广、成矿的长期性和多时代、多期(次)成矿以及对成矿岩体类型和赋矿地层的选择性等)所决定的 。
1.分布广泛
该类金矿分布十分广泛,遍及我国境内古亚洲、滨西太平洋和特提斯三大成矿域内众多不同时代的构造-岩浆活动带,构成我国岩金矿床新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成矿期的32个各具特色的矿床成矿系列详见表1-7 。该类金矿的成矿构造环境主要是大陆板块边缘活动带、中生代断陷盆地边缘火山岩浆带以及陆内深大断裂带;通常区域性深大断裂为导岩构造,次级断裂或裂隙带为控矿构造;两组或多组方向构造的复合交汇部位是成岩成矿的有利部位 。只是不同成矿域和构造岩浆成矿带内控岩控矿构造体系及其构造动力学机制有所不同 。
2.成矿的长期性、多时代和多期次
在地壳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多旋回构造活动常相应伴有多旋回、多类型的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展示了金的成矿作用具长期性和多时代、多期(次)的成矿特点 。根据资料(表6-7,图6-3),该类金矿床可以形成于新-中元古代、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可细分燕山早、晚两个阶段)和喜马拉雅期,但以燕山期最为重要,各亚类矿床(包括火山岩型、斑岩型、侵入体内和接触带型、远接触带型、构造破碎带蚀变岩型及伴生金床)的金矿储量的58%~90%均形成于这一时期,表明燕山期是该类型金矿的最重要的主成矿期;其次是海西期,约占金矿储量的6%~31%;再次是喜马拉雅期和印支期;元古宙和加里东期金矿储量所占比例很小 。
表6-7 中国不同类型金矿床储量在不同成矿时代中所占比例 (%)
注:Ⅰ—花岗-绿岩型金矿床;Ⅱ1—火山岩型金矿床;Ⅱ2—斑岩型金矿床;Ⅱ3—侵入体和接触带型金矿床;Ⅱ4—远接触带型金矿床;Ⅱ5—构造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Ⅲ1—细碎屑岩-碳酸盐岩中微细浸染型金矿床;Ⅲ2—变碎屑岩中热液金矿床 。
3.成矿岩体类型的多样性
该类金矿床的形成主要受成矿岩体、控矿构造及围岩特性等三项主要因素的制约 。其中成矿岩体主要决定成矿的物质来源和矿床成矿系列的差异,是成矿最基本的地质条件 。研究表明,与金矿有密切成因关系的岩体可以归属陆壳重熔-交代型、壳幔质混熔(同熔)型和幔源型三大岩系 。
同一成因系的岩类常包含多种不同岩石类型的岩体 。内生金属矿床对成矿岩体类型的选择性通常表现不一:某些种类矿床的选择性比较严格,即它们只与特定的岩类有关;另一类矿床则无明显的选择性,可以赋存于各种沉积岩、火山岩、侵入岩及变质岩中 。金矿应属后一类,成矿岩体的岩石类型十分广泛,可以包含超基性岩、基性岩、中酸性、酸性和碱性岩类,均可形成规模可观的矿床 。
4.赋矿地层的选择性
图6-3 中国不同类型金矿床矿化强度(储量)在时间上分布图
Ⅰ—花岗岩-绿岩带金矿;Ⅱ—与岩浆岩有关的金矿床;Ⅲ—沉积岩建造中金矿床
【二 岩金主要成矿类型的矿化期】该类金矿除部分直接产于岩体内或接触带之外,大部分产在沉积岩或沉积-变质岩中 。根据全国547个与岩浆岩有关金矿床(包括中型以上伴生金矿)的统计可以看出:除179个矿床产于成矿前或成矿期岩体外,其余368个矿床分散在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其中又以产于元古宇(112个)和太古宇(95个)最多,分别占产于地层中金矿床总数的30%和26%,其次是寒武系(10%)、石炭系(8%)、泥盆系(7%)、震旦系和侏罗系(6%) 。从金矿储量来看(表6-6,图6-2),除41%的储量产于成矿前或成矿期各类岩体外,其余59%产在不同时代地层中,但以元古宇和太古宇中最多,分别占该类金矿总储量的20%和12% 。同时考虑到我国太古宇和元古宇的含金丰度都不同程度地高于古生界和中(新)生界,说明在成矿作用中,成矿岩体除了提供主要矿质来源外,还提供热源,即促进岩体周围受热地下水对流循环湘滤,活化地层中金成矿元素,并转入成矿热液体系中为成矿提供部分矿质来源 。
(三)沉积岩建造中金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