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别称

湖南别称有湘、楚、湘楚、三湘、三湘四水和潇湘 。其中,楚,是因为湖广地区自从周代之后就被称为楚地,而湖广地区就是湖北和湖南;
湘楚,是一个分而和、和而分的概念,湖南孕育了湘楚文化;
三湘,指的就是楚之三郡,即苍梧郡、黔中郡和洞庭郡;三湘四水,围绕的核心都是“洞庭湖” 。
湖南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省级行政区,简称为“湘”,长沙是湖南省的省会城市,处在一个过渡地带,夏天炎热,冬天温暖,四季分明 。湖南省的生物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都很丰富,拥有“有色金属之乡”的称号,橘子洲、岳麓山、张家界等都是湖南有名的景点 。
湖南别称湖南别称有湘、楚、湘楚、潇湘、三湘、三湘四水 。湖南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长沙,界于北纬24°38′~30°08′,东经108°47′~114°15′之间,东临江西,西接重庆、贵州,南毗广东、广西,北连湖北,总面积21.18万平方千米 。
湖南地处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和南岭山脉向江汉平原过渡的地带,地势呈三面环山、朝北开口的马蹄形地貌,由平原、盆地、丘陵地、山地、河湖构成,地跨长江、珠江两大水系 。
湖南省属于亚热带,而它和世界上同纬度其它一些亚热带地区的干燥荒漠气候不同,因其处于东亚季风气候区的西侧,加之地形特点和离海洋较远,导致湖南气候为具有大陆性特点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既有大陆性气候的光温丰富特点,又有海洋性气候的雨水充沛、空气湿润特征 。
湖南有什么别称湖南的别称是芙蓉国,又称“三湘”,简称“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 。省会长沙,位于中国中部,界于北纬24°38′-30°08′,东经108°47′-114°15′之间,东临江西,西接重庆、贵州,南毗广东、广西,北连湖北,湖南省总面积21.18万平方千米 。
湖南地处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和南岭山脉向江汉平原过渡的地带,地势呈三面环山、朝北开口的马蹄形地貌,由平原、盆地、丘陵地、山地、河湖构成,地跨长江、珠江两大水系,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
扩展资料:
湖南省别称在晚清时期发生了由“楚”及“湘”的转变,明代的分封制度与督抚制度使各布政使司与周代诸侯国之间产生文化意义上的联想,特别是明代“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与《诗经》中国风“二南十三国”在数量上的巧合,使得内地诸省均采用周代诸侯国国名做为别称 。
湖广布政使司即在此时与“楚”对应 。“湘”原本仅指代湘资流域,自宋以来,士大夫与文人对“三湘”的解释发生变化,沅澧流域与“湘”产生了交集,这扩大了“湘”涵盖的范围 。
晚清湘军兴起,极大地提升了“湘”的影响力,使得其在与“楚”的竞争中胜出;而“湘”奠定的文化认同也使得“湘军”内涵由以湘乡勇为主力组成的新军扩大为指代湖南全境的军队,二者相辅相成 。
戊戌变法之前的新政运动,巩固了这一成果,最终在20世纪定型 。观察清代至民国湖南人编纂的湖南地区总集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楚——沅湘——湖南——湘”这一变化 。
湘、楚均为湖南地区重要的地理概念 。自晋设立湘州以来,湘资区的高层政区地域几乎没有变动,非常稳定,并逐渐形成自身的文化特色 。
这一地区常被称为“湖湘”或“湘” 。对比来看,楚包容性强但模糊,湘针对性强且清晰 。清初虽将湖广地区分为湖南、湖北二省,但湖南包括湘、资、沅、澧四水,因此“楚”仍长期为湖南的代称 。直至晚清湘军兴起,湘的影响力才远超过楚,最终成为湖南的首选代称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湖南
湖南古代雅称 湖南古代雅称有湘楚、潇湘、三湘 。湖南一带在古代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这块土地上孕育了灿烂的湘楚文化 。据《山海经·中山次十二经》记载:“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 。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 。”到唐代中期,“潇湘”不单指湘水,而是被诗人们衍化为地域名称 。自宋以来,人们多以“三湘”代指湖南 。
湖南古代雅称
湖南省,简称“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长沙 。东临江西,西接重庆、贵州,南毗广东、广西,北连湖北,总面积21.18万平方千米 。湖南地处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和南岭山脉向江汉平原过渡的地带,地势呈三面环山、朝北开口的马蹄形地貌 。
除此之外,“湘楚”“三湘”“三湘四水”也是湖南的别称 。唐人张祜、许浑有《送客归湘楚》诗 。宋人魏良臣诗:“他年我若官湘楚,愿采遗言问钓翁 。”《宋史》载占城国王的奏表说:“二帝封疆,南止届于湘楚三王境界,北不及于幽燕 。”到了清代,“湘楚”成为习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