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老人的雅称

70岁老人的雅称是古稀,也叫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古稀指的是人的年龄到了七十岁,这个词来源于杜甫诗句中的“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其实古来稀”,进一步的形容人的年龄已经到了一个年龄大而且很稀少的岁数 。
释义:
1、称人年七十 。如:古稀之年 。
2、原有古来稀少,而今也不多 。
出处:
1、唐·杜甫《曲江》诗之二:“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
2、明·李贽 《观音阁》诗之一:“如何古希人,不识三伏苦 。”
3、清·平步青《霞外攟屑·掌故·瑞文端公重瞳》:“公早贵,致位宰辅,寿臻古稀 。”
4、《当代》1981年第6期:“他后悔自己的鲁莽行动,年届七旬,古稀高龄了,干么还这么不知轻重 。”
5、明朝时期,著名书画家唐寅(唐伯虎)读了杜诗后,感慨自己已活过了“古稀”,他填了一首《七十词》:“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 。前二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止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止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 。”唐寅虽活过古稀,仍感叹唏嘘人生几何 。
70岁的老人叫什么?七十岁老人称古稀之年、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七十岁寿辰也称中寿或古稀寿 。
相关说明
古稀之年,汉语成语,拼音是gǔ xī zhī nián,意思是指人到七十岁 。出自《曲江二首》 。
唐·杜甫《草堂诗笺》十二《曲江二首》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
成语用法:偏正式;作宾语;指男性70岁 。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古稀之年
20岁、30岁、40岁、50岁、60岁、70岁、80岁的别称分别是什么?20岁、30岁、40岁、50岁、60岁、70岁、八九十岁的别称分别如下:
1、20岁有三个别称,分别是“加冠”、“弱冠”和“结发” 。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所以叫用“加冠”代表20岁,但是20岁虽然已经成年,但是身体还未达到最健壮的状态,所以20岁也叫做“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表示成年,所以“结发”也是20岁的一种称谓 。
2、30岁的别称有两个,一个是“而立”,也可叫作“而立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出自《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其中“立”是“立身、立志”之意) 。
另一个别称是“始室”,出自《礼记·内则》的“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意思是男子三十岁成立了家室,应该开始建业了 。
3、40岁的别称是“不惑”,也叫做“不惑之年”,出自于孔子《论语·为政》中的“四十而不惑”,其中“不惑”是“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
4、50岁也有四个别称,分别是“艾”“半百”“知命”和“知命之年” 。
艾:古称50岁的人为“艾” 。出自《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所以用“艾”来称年老的;百岁的一半是50岁,所以用“半百”来称呼50岁,“知命”是“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
5、60岁的别称是“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出自孔子《论语·为政》的“六十而耳顺”,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 。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 。
6、70岁的称谓有“从心之年”、“古稀”、“悬车之年”、“杖围之年”,“从心之年”出自于孔子《论语·为政》的“七十而从心所欲”,“古稀”出自于杜甫的“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
7、八九十岁的别称是“朝枚之年”、“耄[mao]耋[die]之年”,《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 。”,《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 。”,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
扩展资料
其他年龄称谓:
1、赤子: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
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
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 。《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 。”
4、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
5、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
6、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二三岁的少年儿童 。《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