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管道局一、二、三、四公司分别指哪?( 四 )


大港至周李庄输油管线1968年建设,这条管道是大港油田惟一的一条原油外输线 。起点多次发生变化 。总长210.5公里,年输能力500万吨 。
任丘至沧州原油管道,1976年元月1日开工,4月1日投产,全长109公里,年输油能力500万吨,1983年经过改造,年输油能力770万吨 。以华北油田为源头的原油管道,还有任沧复线;任沧新线,任京线(任丘至北京)、沧临线(沧州至临邑),河石线(河间至石家庄)、任保线(任丘至保定)、阿赛线(阿尔善至赛汗塔拉) 。中部地区油田,分布在湖北和河南两省境内,有江汉油田、河南油田和中原油田,主要炼油企业有湖北荆门炼油厂和河南洛阳炼油厂 。
原油管道总长度1347.5公里 。江汉原油管道有潜荆线(潜江至荆门),1970年建成,全长90公里,年输能力170万吨 。河南原油管道有魏荆线(魏岗至荆门)和魏荆复线 。
中原原油管道有濮临线(濮阳至临邑)、中洛线(濮阳至洛阳)及中洛复线 。另外,港口至炼厂原油管道总长度859.3公里 。东北地区原油管道 东北地区是原油生产的主要基地,有大庆油田、辽河油田和吉林油田,原油产量大约占全国总产量的53.5%,原油管道达3399.6公里 。大庆油田从1966年起,年产量达到1066.89万吨以后,探明的石油资源并未全面开发 。
1970年7月,周恩来总理和李先念副总理,同余秋里、康世恩商议,决定提前动用大庆油田的后备资源,并决定集中资金修建大庆原油的外输管道 。1970年8月3日,东北管道建设领导小组开会正式筹备,命名为东北“八三工程” 。东北“八三工程”的起步,是从抢建大庆至抚顺的庆抚线开始的,这条管道从黑龙江肇源县茂兴穿越嫩江后,向南经吉林省的松源、农安、长春、公主岭、梨树、四平,进入辽宁省的昌图,经铁岭,终至炼厂较为集中的工业城市抚顺 。末站设在抚顺康乐屯,以支线向抚顺石油一厂、二厂、三厂供油 。
庆抚线全长596.8公里,其中直径720毫米的管线558.6公里,1970年9月开工,1971年8月试运行,10月31日正式输油 。工程总投资2.93亿元,年输油能力2000万吨 。建设长距离、大口径、输送“三高”原油的管道,这在中国是第一次 。庆抚线建成以后,指挥部正式组建了勘察设计研究所(以后与管道局设计院合并为管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施工队伍也全部调入,正式编为管道工程一处、二处、、三处(以后更名为管道
一.
二.三公司) 。
此后的续建工程在形成了专业队伍的情况下,改变了人民战争式的做法,1972年开工建设了铁岭至秦皇岛管道,1973年10月开工建设了大庆至铁岭复线,1974年10年开工建设了铁岭至大连的管道 。在此期间还建成了抚顺至鞍山炼厂、石油二厂至辽宁电厂、丹东至朝鲜新义州、盘锦至锦西石油五厂等短距离管道 。到1975年9月,5年中建设输油管道8条,共2471公里,其中主要干线2181公里,形成了以铁岭站为枢纽,联接大庆至抚顺、大庆至秦皇岛和大庆至大连的3条输油大动脉,东北管网逐步形成 。
东北“八三工程”,为中国管道建设探索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组织建设和管理模式,奠定了中国原油管道勘察设计、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中各项规范的基础 。华东地区原油管网 华东地区主要油田为山东胜利油田,是继大庆油田之后建成的第二大油田 。胜利油田投入开发后,陆续建成了东营至辛店(1965年),临邑至济南(1972年)两条管道,直接向齐鲁和济南的两个炼厂输油 。
1974年,东营至黄岛管道建成后,原油开始从黄岛油港下海转运;1975年后,开工修建了山东至仪征、东营至临邑的管道,开成了华东管道网,原油又可从工江仪征油港水路转运 。1978年建成河北沧州至临邑、1979年建成河南濮阳至临邑的管道,华东油田和中原油田的部分原油,也进入了华东原油管网 。长江北岸的仪征输油站(油库)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原油转运基地,除供应南京炼油厂用油外,通过仪征油港转运长江沿岸各炼油厂 。华东地区原油管道总长度2718.2公里 。
华东原油管网是从修建临邑至南京的鲁宁线时开始筹划的,后只修建至江苏仪征,仍称鲁宁线;鲁宁管道的建设,地跨山东、安徽、江苏3省 。这条管道建设中,指挥部提出了“管道为业,四海为家,艰苦为荣,野战为乐”的响亮口号 。鲁宁线1975年10月20日正式开工 。
1978年7月建设投产,全长652.58公里,年输能力2000万吨,由管道勘察设计院设计,管道
一.
二.三公司施工 。东营至辛店(东辛线),1965年元月开工,12月完工投产 。全长79.36公里,设计年输油能力540万吨,支线7.5公里 。临邑至济南(临济线),1973年建成投产,全长67.3公里,年输油能力110万吨,穿越大型河流3处(黄河、徒骇河、小清河),黄河穿越采用顶管方式施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