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瓷标本之乐趣

浅谈古瓷标本之乐趣
或许这些被称作是古人留下来的碎瓷烂瓦命该低贱,在陶瓷的收藏领域里从来就不值得让人“正视”?因为它无论如何没有整器金贵 。或许历来瓷器玩儿家们的收藏行为是那么的讲究“严谨”?没人原意“闹着玩儿” 。故而古瓷片多年来是尘封土掩、内敛神韵,直到有一天人们忽然地发现,一块古代瓷片所迸发出来的“教化”作用,竟如此之神奇,那残破之美一点也不缺乏震撼力 。至少从今天算起,这些出土于几百年前的碎碗茬子,比若干年之后再出土的、尚未来得及降解的塑料袋儿之类,要贵重多了!
夜阑灯下,如果你有幸爱抚、把玩着一块精美的古代瓷片,用心去实践它的工艺,用爱去复原它的完整,你就一定会豁然明了,原来是“风流不用千金买,月移花影玉人来 。”你就多少能感悟到一点陶瓷收藏之中的“另类”乐趣 。
有资料曾做出过统计,说今日有收藏行为者,在全国范围内已逾数千万之众,其中爱好古代陶瓷收藏的当不在少数,若所有好古者都想拥有一件元、明、清的“官窑”瓷器,看来无论如何是不够“分”的 。我在前边说过,收藏一块古代瓷片,并从中撷取一段历史和文化,却使其成为了可能 。当您用心思或精力去收集古代陶瓷标本时,看似价值不高,颇费周折 。我在最初收集瓷片的时候,就曾被美誉为“冤大头” 。但结果则是积少成多,积点成面,积残窥整,积贱为珍……那么我在这里想说的就是:其实所谓“冤大头”的最高境界,正是“不冤不乐” 。而占收藏群体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者,都是在不冤不乐中享受着收藏所带来的那一份“快感” 。而有机遇或有财力占据珍品的藏家,毕竟是少数,也就是我们通常称之为的“收藏小众” 。
精美的瓷片,它一定还能为您有朝一日鉴别珍品整器时提供一些感悟 。毫无疑问,对古瓷片的把玩有着一种任何书本资料都不可替代的“功能”——用其自身的本质来研习古代陶瓷的历史和工艺 。从经验学上看,了解文玩,重在“上手” 。那么不要说博物馆里的展陈,就是玩家手里的藏品也绝不轻易示人,即“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就使得许多的陶瓷收藏爱好者很难有“上手”的机会 。当然,对瓷片的把玩,就不存在这份担心了 。或许您的“瓷缘”,就是从这些看似碎瓷烂瓦当中缔结出来的 。
一块瓷片上所反映的文化和艺术信息,往往是令人瞠目的 。我们不仅可以从它的身上了解历代陶瓷的釉色、画工、题材,甚至可以仔细地观察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胎质 。例如:从元代的青花瓷片标本的截面,我们可以清楚地看明白,什么是元代的“二元配方”瓷土 。同样,从明代的瓷片标本中我们也大致可以领会一下什么是“麻仓白土”的用料,从清代的瓷片标本中我们又可以看出所谓“糯米胎”的特征……在古代陶瓷收藏的这个“大千世界”里,对于那些求宝心切的朋友们来讲,我们所面临的无疑是赝品充斥、陷阱多多,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 。因此,掌握一定的古陶瓷的鉴别学识和经验就更显得重要 。否则人们将不断地重复“打眼”(指在文玩购买中的上当受骗行为)的“悲剧” 。
在我们刚刚涉猎陶瓷收藏领域的时候,常常能听到“圈儿”里的玩家们总挂在嘴边儿上的一句多少带着点自我解嘲的言辞,叫做——“交学费” 。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打眼”和“学费”也是收藏道路上的必修课 。但我认为,其“学费”应该交付给诸如古瓷片的搜集或者其他有益的研习行为中,而不该无节制地将自己有限的资金和热情都白白“送给”了造假者 。于是有人不无调侃地说:这不是“交学费”而是在“扶贫”,甚至是在“鼓励”造假!
【浅谈古瓷标本之乐趣】另外,在当今的古玩收藏市场上,虽好古之人已逾数千万,但百分之九十以上者皆是“个人行为” 。即便到了偌大的潘家园旧货市场里,即便你融入了那熙熙攘攘、比肩接踵的人流,其实大家也是“各抱地势,勾心斗角” 。因此,看似天文数字的“大众收藏”,最终则简化为“孤军作战” 。不知朋友们能否意识到,其实我们不过是个体收藏者在与庞大的“造假一族”进行着拼杀!正向我的学长马未都先生所说的那样: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不死已是英雄,别再指望着不负伤!而“疗伤”的良药不正是瓷片吗?用一份平和之心去把玩一块古代陶瓷标本,这恰恰是最好的历史实物参照,它是你无言的老师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块精美的古代陶瓷标本对您的提示作用,其权威性有时远远超过了一些粗制滥造的说教和不负责任的忽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