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后感( 五 )


”这样的几句话为我勾勒出了一幅充满母性光辉的、美丽的朦胧画 。母性的光芒闪耀在她的脸上,有着深深的震慑力,因为爱来自心底!这让我联想到了自己,在家里,多少次因为时间的关系,督促女儿:“快点,抓紧时间!”在学校课堂上,为了下一个教学活动的开展,催促学生们:“快一点,抓紧时间!”我曾有几次对孩子说:“别着急,孩子,你慢慢来!”的语言呢?像龙应台一样告诉孩子——“孩子,你慢慢来”那样,妈妈们、老师们慢慢来吧!如此的“慢慢来”与速度无关,而是一种淡定和从容、理性和丰富、真实和真诚;在慢慢中期待,在慢慢中教诲,在慢慢中践行我们爱的教育,这就是母亲们和老师们的天职!孩子你慢慢来的读后感5之前读过龙应台先生的书,自己对龙应台先生的印象,停留在以笔为剑的女战士身上 。总见其冷静而鞭辟入里的分析,淡然却毫不动摇的骨气,却未曾想见《孩子你慢慢来》带来的是一种宁静淡雅的阅读感受,在她醉心于人母的温婉中,仿佛自己也洗去一身硝烟 。
这种对母子生活常态的描述,使阅读者和作品之间形成一种温柔的张力 。在书里,我们看不到作者试图对读者的说教或者寻求共鸣,而是以最朴 。
著作的好句好段摘抄,并标明作者和书名1、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浑沌无涯 。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会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 。
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的 。
——张晓风《春之怀古》2、我无可避免的想到战争,想到人类最不可抵御的一种悲剧 。我们这一代人像菌类植物一般,生活在战争的阴影里,我们的童年便在拥塞的火车上和颠簸的海船里度过 。而你,我能给你怎样的一个时代?我们既不能回到诗一般的十九世纪,也不能隐向神话般的阿尔卑斯山,我们注定生活在这苦难的年代、以及苦难的中国 。——张晓风《初雪》3、风起时,满城枫落,落无边无际的枫叶,下一季的黄雨 。
人行秋色之中,脚下踩的,发上戴的,肩上似有意无意飘坠的,莫非明艳的金黄与黄金 。秋色之来,充塞乎天地之间 。中秋节后,万圣节前,秋色一层浓似一层 。
到万圣节秋已可怜,不久女巫的扫帚,将扫尽遍地的落枫,圣诞老人的白髯,遂遮暗一九六年的冬阳了 。——余光中《左手的掌纹》4、金字塔禁止人攀援,但底下的八九级,去爬也没有人阻止 。我爬上几级,贴身抬头,长久地仰望着它 。
它经过几千年“做旧”,已经失去任何细部的整齐,一切直角变成了圆钝,一切直线变成了颤笔,因此很像一种天造地设的自然生成物,但在总体上,细部的嶙峋仍然综合成直笔 。——余秋雨《出走十五年》5、造心需要时间 。少则一分一秒,多则一世一生 。
片刻而成的大智大勇之心,未必就不玲珑 。久拖不绝的谨小慎微之心,未必就很精致 。有的人,小小年纪,就竣工一颗完整坚实之心 。有的人,须发皆白,还在心的地基挖土打桩 。
有的人,半途而废不了了之,把半成品的心扔在荒野 。有的人,成百里半九十,丢下不曾结尾的工程 。有的人,精雕细刻一辈子,临终还在打磨心的剔透 。有的人,粗制滥造一辈子,人未远行,心已灶冷坑灰 。
名家散文精选1、《背影》《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 。
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 。
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2、《春》《春》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 。《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此后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 。在该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
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 。《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3、《荷塘月色》《荷塘月色》是中国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因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