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皆兵说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二 )


苻坚在位前期励精图治,重用汉人王猛,推行一系列政策与民休息,加强生产,终令国家强盛,接着以军事力量消灭北方多个独立政权,成功统一北方,并攻占了东晋领有的蜀地,与东晋南北对峙 。
苻坚于383年发动战争意图消灭东晋,史称淝水之战,但最终前秦大败给东晋谢安、谢玄领导的北府兵,国家亦陷入混乱,各民族纷纷叛变独立,苻坚最终亦遭羌人姚苌杀害,终年48岁,谥号宣昭,庙号世祖 。苻坚除了一系列减省奢侈品、鼓励农业、停止征战外,更建立学校,重视文教,尤其留心儒学 。苻坚曾下令广收学官,郡国学生只要通晓一经或以上就获授职,亦表彰有才德和努力营田之人,令人们都望得朝廷劝励,崇尚清廉正直,物资亦丰盛 。苻坚更每月亲临太学考拔学生,消灭前燕后更在长安祭祀孔子 。
而王猛亦助苻坚整顺风俗,令全国学校渐兴 。在苻坚治下的关陇地区丰盛安定,地区回复秩序,工商业兴盛,一片繁华景象 。及至后来王猛去世后,苻坚仍然尊崇儒学,不但命太子、公侯和官员之子以及中外四禁 、二卫、四军长上 的将士都要受学,连带后宫亦设有典学,教宫内宦官及宫婢经学 。
另亦严厉禁止老庄以及图谶学说 。后来西域大宛献马,苻坚效法西汉汉文帝送还进贡的千里马,更加命群臣作《止马诗》送到西域,以示没有取千里马的欲望 。最终共有四百多人献诗 。
苻坚亦重视生产,遇上天旱不但曾下令节俭及开山泽资源与民共享,亦督导百姓耕种,自己更亲身躬耕藉田,让苟皇后亲身养蚕,以示对农业的重视 。后又征集王侯以下及豪门富户的家僮奴仆共三万人开通泾水上流,引水灌溉解决关中水旱问题 。苻坚对于前秦这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其实没有作出融合的措施 。
如陇西鲜卑首领乞伏司繁投降后,只迁乞伏司繁到长安,仍留其部众在陇西地区;前燕鲜卑族人除了慕容氏皇族及部分关东豪族被迁至关中地区外,尚有大部分留在前燕故地,另亦迁原居中山的丁零族人到新安(今河南新安县);消灭代国后,苻坚虽然由北方匈奴族人代领代国遗众,但仍居北方 。在苻洛叛乱被平定后,苻坚则为更好的管理关东以至各地民族,于是从原集中于关中的氐族人分出十五万户,各由宗亲率领出镇,如古分封诸侯般管治地方 。然而此举却分散了氐族的民族力量,影响对各地的军事影响力,而移居关中的各民族更成前秦的心腹大患 。草木皆兵的意思:【读音】cǎo mù jiē bīng【解释】: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 。
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是个成语,八字连同可以,只用后四字也行,是形容人在十分惊恐之时,稍微有些风吹草动,就认为那些草是兵,便紧张害怕得要命,常形容失败者的恐惧心理 。要注意成语中的“唳”字,不同于眼泪的“泪”,粤语两字读音相同,普通话“唳”不读“泪”,而读“立”了 。此字可解作鸟儿鸣叫之声,“鹤唳”当然本指仙鹤鸣叫,但泛指鸟儿鸣啼 。
【举例】这一天大家都是惊疑不定,~,迨及到了晚上,仍然毫无动静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九回)【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神经过敏【同义词】杯弓蛇影、风声鹤唳、疑神疑鬼、满腹疑团反义词】若无其事,镇定自若、坚如盘石、岿然不动【结构】主谓式成语【灯谜面】绿林军草木皆兵的典故公元4世纪下半期,前秦皇帝苻坚统一了北方黄河流域 。符坚因此踌躇满志,欲图以“疾风之扫秋叶”之势,一举荡平偏安江南的东晋,统一南北 。公元383年5月,苻坚征集了80多万人的军队开始进攻东晋 。
东晋王朝在强敌压境,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以丞相谢安为首的主战派决意奋起抵御 。当时,晋军将领是谢石、谢玄和刘牢之,总数只有8万人 。秦军前锋苻融攻占寿阳(今安徽寿县)后,苻坚亲自率领八千名骑兵抵达这座城池 。
他听信苻融的判断,认为晋兵力不足,不堪一击,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只要他的后续大军一到,一定可大获全胜 。于是,他派一个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谢石劝降 。
朱序原来是东晋的官员,对东晋有着深厚的感情 。他见到谢石后,报告了秦军的布防、兵力情况,并建议晋军在前秦后续大军未到达之前袭击洛涧(今安徽淮南东洛河) 。谢石、谢玄经过一番商议,就派北府兵名将刘牢之率领精兵五千人,先对洛涧的秦军发起突然袭击 。守在洛涧的秦军,不是北府兵的对手,勉强抵挡一阵,就溃不成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