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借东风打一成语是什么成语

孔明借东风打一成语是什么成语

孔明借东风打一成语是什么成语

文章插图
孔明借东风打一成语——巧用天时 。分析:确切的讲,这属于歇后语,“孔明借东风 ━━ 巧用天时” 。
【孔明借东风打一成语是什么成语】“巧用天时”这个故事出自《三国演义》 。
赤壁之战前夕,周瑜已经做好了准备,要发动火攻一举烧毁曹军的战船,打败曹操 。但周瑜忙中出错,竟然没有想到火攻对风向的要求很高,而隆冬时节长江中游一带多刮西北风,没有东南风 。如果就着西北风放火,曹军处于上风头,刚好烧了自己,根本烧不到曹军 。周瑜想不出办法,一下子病倒了 。
诸葛亮当时在周瑜军中帮着出谋画策,他知道周瑜的病因,便给周瑜开了一个“药方”:“欲破曹军,须用火攻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周瑜让诸葛亮想办法“搞”来东风,诸葛亮当即答应:“可以借 。
”于是周瑜让人建起一座七星坛,诸葛亮装模作样地上坛作法,要“借东风” 。到了作战那天,果然东南风大起,周瑜乘机发动进攻,一举击攻了曹军 。其实,诸葛亮是善于预测天气,他是通过预报知道这一天有东南风的,根本就不是“借”来的 。
孔明借东风打一成语
孔明借东风打一成语是什么成语

文章插图
巧用天时诸葛亮善于预测天气,他是通过预报知道哪天有东南风,从而达到了火烧赤壁的目的 。比喻及时、正确的利用了天气的变化来作战,使自己得到胜利!形容可以提前预测、巧借外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
孔明借东风打一成语 孔明灯的来历
孔明借东风打一成语是什么成语

文章插图
孔明借东风打一成语:巧用天时孔明灯又叫天灯,俗称许愿灯,又称祈天灯 。是一种古老的中国手工艺品,在古代多做军事用途 。
现代人放孔明灯多作为祈福 之用 。
男女老少亲手写下祝福的心愿,象征丰收成功,幸福年年 。一般在元宵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施放 。相传五代(公元907~960)时,有一名叫莘七娘的女子,随丈夫在福建打仗时,她曾用竹篾扎成方架,糊上纸,做成大灯,底盘上放置燃烧着的松脂,灯就靠热空气飞上天空,用作军事联络信号 。这种松脂灯,在四川称孔明灯 。
这种灯笼的外形像诸葛亮 戴的帽子,因而得名 。另一种说法是相传是由三国时的诸葛亮所发明 。当年,诸葛亮被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 。
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 。渊源相传五代(公元907~960)时,有一个莘七娘,随丈夫在福建打仗时,她曾用竹篾扎成方架,糊上纸,做成大灯,底盘上放置燃烧着的松脂,灯就靠热空气飞上天空,用作军事联络信号 。这种松脂灯,在四川称孔明灯 。
这种灯笼的外形像诸葛亮 戴的帽子,因而得名 。现代人放孔明灯多作为祈福之用 。男女老少亲手写下祝福的心愿,象征丰收成功,幸福年年 。
大约于清朝道光年间,先民由大陆福建省惠安、安溪等县传入台湾的台北县、平溪乡、十分寮地区,即基隆河的上游 。据十分寮地区父老前辈的口述表示,早年于前清年间十分地区闹过土匪,由于地处山区,所以村民都向山中逃过,待土匪走后,留守在村中的人,就在夜间施放天灯作为信号,告知山上避难的村民,可以下山回家了,也借此种方式向村民报平安 。由于当日由山上避难回家的日子,正是农历正月十五即是元宵节,从此以后,每年的元宵节,十分地区的村民便以放天灯的仪式来庆祝,且向邻村的村民互报平安 。也因此十分地区的村民又称天灯为“祈福灯”或“平安灯” 。
结构孔明灯的结构可分为主体与支架两部份,主体大都以竹篦编成,次用棉纸或纸糊成灯罩,底部的支架则以竹削成的篦组成 。孔明灯可大可小,一般为圆柱体或长方体形状 。一般的孔明灯是用竹片架成圆桶形,外面以薄白纸密密包围而开口朝下 。制作一、首先准备好材料做孔明灯的材料包括:拷贝纸、裁纸刀、剪刀、尖嘴钳、棉线、工业酒精、胶、电线、棉花、竹条 。
二、做孔明灯的步骤1、裁竹子:利用小刀把竹条削成小于三毫米厚薄,然后,把竹条弯成一个圈,用棉线或502胶固定 。竹子有弹性,竹圈可能会不圆,可以用小火烤一烤,使竹圈固定成圆形 。2、扭铜丝:用尖嘴钳把废电线外面的绝缘层去掉就可以得到细铜丝 。不过,铜丝不能太细,否则容易烧断,可以用3根铜丝拧在一起避免这个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