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历史背景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 。它始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迁都洛阳前后,为了控制中原地区,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将国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迁于洛阳 。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迁都洛阳的前几年 。
龙门石窟可谓西山著名的风景名胜 。它位于西山风景区终端,北起三清阁,南至达天阁,是云南最大、最精美的道教石窟 。雄居昆明西山众多的名胜之首,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洛阳市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 。龙门石窟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 。
龙门石窟的历史背景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随后又经历了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直到宋代连续营造达300余年之久,期间多用于开采建造,始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也就是如今的山西大同市,时间在迁都洛阳前后 。当时南北朝多发生战乱,国都位置偏向于北方,不利于统治,而地处中原的洛阳自然条件优越,于是于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同时也拉开了营建龙门石窟的序幕 。
这一时期的北魏统一北方,外来的思想教育成为思想文化的精神支柱 。从628年到16世纪中叶,洞窟和雕刻等文化艺术大量涌现 。最后由于金元之间的战争,也就结束了辉煌的历史 。
龙门石窟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属于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于国家著名的旅游景区,位于洛阳市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 。龙门石窟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 。
龙门石窟兴建的历史背景及其艺术成就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 。龙门石窟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 。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 。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
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00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
扩展资料
龙门石窟是中国古碑刻最多的一处,有古碑林之称,共有碑刻题记2860多块,其中久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阙佛龛之碑,分别是魏碑体和唐楷的典范,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上乘之作 。
龙门全山造像11万余尊,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最小的佛像在莲花洞中,每个只有2厘米,称为微雕 。
【龙门石窟历史背景】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龙门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