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原理( 五 )


2012年2月25日0时12分 , 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 , 将第十一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 。这是一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 , 也是中国2012年发射的首颗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卫星 。这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58次航天飞行 。
2012年4月30日 , 北京时间4时50分 , 中国在西昌卫星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中国第十二、第十三颗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卫星顺利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 。这是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首次采用“一箭双星”方式发射导航卫星 , 也是中国首次采用“一箭双星”方式发射两颗地球中高轨道卫星 。这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60次航天飞行 。
图2-4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示意图
2012年9月19日3时10分 , 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 , 采用“一箭双星”方式 , 成功将第十四颗和第十五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并送入预定转移轨道 。这是我国第二次采用“一箭双星”方式发射北斗导航卫星 , 也是2012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组网的第三次发射 。此次北斗导航卫星的成功发射 , 标志着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快速组网技术日臻成熟 。
2012年10月25日23时33分 , 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火箭 , 成功将第十六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这是我国二代北斗导航工程的最后一颗卫星 , 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70次发射 。至此 , 我国北斗导航工程区域组网顺利完成(图2-4) 。
三、技术突破
在第三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上 , 国防科技大学卫星导航研发中心又传捷报:该中心突破多项核心关键技术 , 一举攻克系统“高精度指标”“抗干扰能力”两大关键技术难题 。
该校卫星导航研发中心通过多年攻关 , 在信号捕获技术、信号跟踪技术、高精度授时技术等方面先后取得多项重大突破 , 研制成功新一代监测接收机、地面中心站测量系统等重要设备 , 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 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北斗二代卫星导航系统设计精度的实现 。又凭借在电磁对抗领域多年积累的深厚功底 , 他们很快掌握了电磁干扰特性 , 创新性地提出了国际领先的技术方案 , 仅用不到半年时间就研制成功卫星抗干扰设备 , 实现了我国卫星系统抗干扰技术的重大突破 , 并开发出适用于卫星、飞机、导弹等各种平台使用的抗干扰产品 。
gps授时服务器是干什么的?要怎么用呢?GPS授时服务器是一款支持NTP和SNTP网络时间同步协议
授时系统框架图
 , 高精度、大容量、高品质的高科技时钟产品 。设备采用冗余架构设计 , 高精度时钟直接来源于北斗、GPS系统中各个卫星的原子钟 , 通过信号解析驯服本地时钟源 , 实现卫星信号丢失后本地时钟精准保持功能 。独特的嵌入式硬件设计、高效Linux操作系统 , 可灵活扩展多种时钟信号输出 。全面支持最新NTP对时协议、MD5安全加密协议及证书加密协议 , 时间精度优于2毫秒 。同时支持TOD、10MHz、 1PPS、日志记录、USB端口升级下载和干接点告警功能 , 配合全网时间统一监控软件 , 轻松实现网络时间同步及有效监控 。

京准电子科技HR-901GB型GPS授时服务器可以广泛应用于医疗、安防、金融保险、移动通信、 云计算、电子商务、能源电力、石油石化、工业自动化、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物联网等领域 。


系统结构
京准电子科技HR-901GB型GPS授时服务器创新性的融合了参考源无缝切换技术、高精度时间间隔测量TIC技术和自适应精密频率测控技术 。采用模块化设计 , 由北斗接收机、GPS接收机、高性能工业级主板、人机界面及监控管理单元、本地时钟驯服单元、输出接口模块和电源模块组成 。
京准电子科技HR-901GB型GPS授时服务器核心由64位高性能CPU、高速FPGA及高稳振荡器(铷原子钟或OCXO)构成 , 采用Linux进行多任务实时并行处理及调度 。
系统可同时接收北斗、GPS发送的秒同步和时间信息及满足NTP/SNTP协议的网络时间报文 , 按优先级自动选择外部时间基准信号作为同步源并将其引控 到锁定状态(LOCKED).具有输入传输延时补偿算法 , 采用卡尔曼数字滤波技术滤除外部时间基准信号的抖动后 , 对铷原子钟或OCXO进行控制和驯服 ,  由内部振荡器分频得到1PPS信号 , 这样输出的1PPS信号同步于外部时间基准 输出的1PPS信号的长期稳定值 , 克服了由外部时间基准的秒脉冲信号跳变所 带来的影响 , 使输出的时间信号不但与外部时间基准信号保持同步而且更加稳定 。当失去外部时间基准信号后 , 进入守时保持状态(HOLD-OVER),当外部 时间基准信号恢复时 , 自动结束守时保持状态并牵引跟踪到锁定状态 。从而不间断的输出与UTC保持同步的时间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