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为什么叫灯节

元宵节之所以又叫灯节,是因为元宵节的许多传统习俗与灯有关,比如:挂灯笼、打灯谜、赏花灯、挑灯笼等 。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庆贺新春的延续,故元宵节又叫灯节 。
元宵节吃汤圆:
煮汤圆时,因为它开锅之后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让人联想到一轮明月挂在云空 。天上明月,碗里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象征着团圆吉利 。因此吃汤圆表达的是人们喜爱阖家团圆的美意 。调查同时也显示中国人对传统节日的传承和热爱,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热爱 。吃元宵要吃出不一样的味道 。
另外,汤圆的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
元宵节为什么叫灯节 闹花灯(挂灯、打灯、观灯)是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传统的节日习俗之一,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 。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 。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 。所以,人们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 。
元宵节被称为灯节的由来
灯节,又称元宵节,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新春期间的节日活动也将在这一天达到一个高潮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点起万盏花灯,携亲伴友出门赏灯、逛花市、放焰火,载歌载舞欢度元宵佳节 。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
在正月十五到来之前,满街挂满灯笼,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到正月十五晚上达到高潮 。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 。太原一带,太谷县的灯是很有名气的 。太谷的灯,以品种繁多、制作精巧、外观引人出名 。
民间灯节玩灯,历来还有猜灯谜之举 。人们在灯笼的外罩上写上各种谜语供人猜测,俗称“谜灯”或‘灯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元宵节为什么又叫灯节《七修类稿》:上元张灯,诸书皆以为沿汉祀太乙 。元宵节有元夕、元夜、上元、灯节等多种称呼,每到元宵节古人都要燃灯 。所谓燃灯,又叫放灯、上灯、亮灯,这种风俗是怎么来的?要弄清这一问题,得先了解一下元宵节的起源 。
从年代上来说,元宵节的起源主要有汉朝说、魏晋说、唐朝说等版本 。其中起源于汉朝的说法又分汉文帝说与汉武帝说两种 。
最早起源的说法与西汉开国之臣周勃有关 。当年,周勃与陈平谋划,诛灭了专权的吕氏家族,拥立代王刘恒(汉文帝) 。因为周勃在正月十五戡平诸吕之乱,汉文帝遂定此日为元宵节 。此后,每年元月十五日晚,汉文帝都要出游,与民同乐 。
第二种说法与正月祭祀太(泰)一神有关 。《史记乐书》记载: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 。太一神即天神,是秦汉人心中的至尊之神 。汉武帝对祭祀太一神十分虔诚,他采纳方士缪忌的奏请,在甘泉宫中设泰一神祀,并定下祭祀活动从正月十五黄昏开始,宫中遍燃灯烛,献祀太一,乃至通宵达旦 。此夜取消夜禁,即所谓放夜,京城居民可以通宵活动 。
持魏晋说观点的人则认为,元宵节的来源与中国本土教道教有关 。汉末道教中的支派五斗米道,创天、地、水(人)三官,魏晋道家以三官与时日节候相配,定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合称三元,中国传统的三元节庆,由此产生 。
元宵节为何一定要燃灯学术界的观点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有祀神说、媚官说、念佛说三种 。
祀神说因汉武帝祭祀太一神而来 。元宵之夜来临时,汉武帝会令人点燃灯火,故元宵节又称燃灯节或灯节 。媚官说则由道教的三官神灵引起 。据明郎瑛《七修类稿辩证类》三官条:世有三元三官,天地水府之说其用司于三界,而以三时首月候之,故曰三元 。正月十五是三官下降之日,三官各有所好,天官好乐,地官好人,水官好灯,于是有上元节纵乐点灯之俗 。而念佛说则为不少佛徒相信 。据《涅檠记》,佛祖释迦牟尼火化后,信徒将他的舍利子置于金座上,大众飞撒花瓣,奏乐,绕城燃灯十三里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每逢元宵夜皆点花灯纪念佛祖 。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僧史略汉法本传》释称:西域十二月三十日是中国正月之望,谓之大神农变月 。汉明帝令燃灯,以表佛法大明也 。宋高承《事物纪原》也持相同的说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