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由来( 三 )


元宵节的习俗: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 , “元宵”作为食品 , 在我国也由来已久 。宋代 , 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 。这种食品 , 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 , 用糯米粉包成圆形 , 可荤可素 , 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食 , 有团圆美满之意 。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 , 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 , 或煮司或油炸 , 热热火火 , 团团圆圆 。
观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 , 因明帝提倡佛法 , 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 , 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 , 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 , 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 , 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此后 , 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 。即每到正月十五 , 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 , 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
元宵放灯的习俗 , 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 , 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 , 社会富庶 。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 , 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 。中唐以后 , 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 , 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 , 燃灯五万盏 , 花灯花样繁多 , 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 , 广达20间 , 高150尺 , 金光璀璨 , 极为壮观 。
宋代 , 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 , 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 , 民族特色更强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 , 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  。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 , 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 , 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
到了清代 , 满族入主中原 , 宫廷不再办灯会 , 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 。日期缩短为五天 , 一直延续到今天 。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 , 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 , 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 , 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 , 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 , 好生男孩) 。
中国的情人节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 , 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 , 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 , 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 , 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 , 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 , 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 。元宵灯节期间 , 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
在台湾 , 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 , 俗称:“偷挽葱 , 嫁好尪”、“偷挽菜 , 嫁好婿” , 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 , 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 , 期待未来家庭幸福 , 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 , 成千上万的宫女 , 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 , 叫做行歌、踏歌 。
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 , 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 , 人约黄昏后 。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 , 暮然回首 ,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 , 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 , 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 , 《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 。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
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 , 还有信仰性的活动 。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 , 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 , 或过桥过走郊外 , 目的是驱病除灾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 , 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