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盒》观后感100字( 九 )


故事发生的场景完全局限在诺玛的家中,作者淋漓尽致展现的是一个道德薄弱的人如何在诱惑下彻底败坏 。诺玛从一开始的不以为然,开始越来越在乎按钮,她极度渴望不劳而获的五万美元(三版对于报酬的设定都不同),不管谁会被杀死 。
以至于她在言谈中开始说出不熟悉的人被杀,和自己完全无关,不熟悉等于无罪等荒诞的自我辩解,不断催眠自己的恶念 。与之相反,阿瑟是道德意志非常坚定的人,面对五万美金巨款的诱惑,妻子杀人无罪的蛊惑,他都是义正言辞的否决,绝无动摇 。
两个脸谱化极其严峻的主人公形成了巧妙的对比,一位信仰正直,一位动摇的追随在前者身后 。
动摇者势必会倾覆谷底——诺玛原本和丈夫一同退回按钮,名片也被阿瑟撕碎 。
当诺玛独自一人时,按钮再次被送回,她把按钮藏在了厨房的柜子中,之后再次劝谏丈夫,但阿瑟愤怒的手都在颤动 。不论有没有支持,诺玛终究还是按了按钮,因为她为了金钱,美言为了二人,完全相信死者会是千里之外的生疏人,或是根本没人会死 。
电话响起,阿瑟在地铁到站时,被拥挤的人群挤下站台,不幸死亡,五万美元有了,阿瑟的保险金 。
斯图尔特也打来电话,听着诺玛声泪俱下的控诉“生疏人”规则,他反问到:你真的熟悉你的丈夫吗?
故事结束,《Button,Button》的核心也一清二白 。一是道德薄弱者面对诱惑时的堕落沉迷,二是做到慎独(诺玛一人按下了按钮)这种高尚情操的困难,第三就是结尾玩弄的生疏人概念,生疏人并不是从未相逢的一面之缘,而是枕边人却无法知根知底的思想道德 。
诺玛不熟悉丈夫,因为她根本不屑于丈夫的正直,不了解丈夫的道德 。
假如阿瑟按下按钮,死去的当然就是诺玛,她的恶毒和贪婪也是阿瑟完全不知道的 。
讲完《Button,Button》的重点,再看看《迷离时空》中的 。
这个其实无需多言,故事上基本相同,除了结尾和阿瑟的人设 。
剧集中的阿瑟和诺玛一样是道德薄弱者,无法摒弃20万美元的诱惑,最终在家里眼睁睁的看着诺玛按下了按钮 。
结局有生疏人死去,但斯图尔特的话被修改了侧重点——绝对有生疏人死了,而这个按钮会交给其他人,你绝对不熟悉的人 。这其实就是一个极其开放的威胁性结尾,因为诺玛会成为下一个按钮持有者的生疏人,下一次按钮按下,她和丈夫就有可能死去 。
因为剧集只有短短20分钟,时间也不再是70年代,导演彼得·梅达克使用了大量场景,来塑造夫妻二人的道德困境 。明显的脆弱中产家庭,极易被巨款瓦解,两人一天比一天乱糟糟的头发,烟灰缸里满满的烟头,极力营造一个摇摇欲坠的道德深渊 。
只不过结局的核心没有太多深入,而是转接到了简约的惊悚、恐怖氛围之中 。
原著在乎道德动摇与生疏,剧集在乎惊悚与开放式结局,那么《魔盒》注意什么 。
和剧集相同的人物,贯穿三版的按钮,扩容到两个小时难免捉襟见肘 。
理查德·凯利为故事增加了丰富的背景,和按下按钮后的解疑答惑,把名字也从按钮也改成了整体的魔盒 。
整场事件,就是火星人为人类设置的低端版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为了测验人类的道德水平是否需要进行种族灭绝 。
和原著,剧集相比,《魔盒》的人物背景、答案解密,应有尽有 。
但这同时破坏了原有的神秘主义色彩,说教感充斥在增添的部分中 。
道德测试的自洽情况非常不乐观,未知的按钮放在一个经济情况岌岌可危的家庭中 。完全是让狼放羊再杀狼的行为,原著中诺玛打算的是拿到钱财旅游买别墅,贪婪享乐一比一复刻,但在湍急水流中自救?这不是在考验一般性道德,是极端环境中的严峻道德败坏 。
而火星人趁火打劫捅人弱点,再消灭全人类的做法,不能理解 。
就拿《太空旅客》来说,你会因为男主出格的行为,审判整船人吗?不能啊 。
不是说普通道德考验中人类绝对是正直的,我也不信人类的道德不会弯曲,但强行加几个负面效果,反而让说服力和震撼程度变得儿戏了 。
电影最耐人寻味的,还是斯图尔特关于Box的解释,人永远活在盒子里被徐徐分解 。
普通道德困境中人的动摇 / 惊悚恐怖 / 极端环境下人的道德崩塌
就我个人而言,《Button,Button》是一篇杰出的小说,深刻而神秘,剧集和电影只能说不分伯仲各有千秋,与原著相比都不尽人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