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千的由来是怎样的?在清明节,各地还有荡秋千的习俗 。我国民间荡秋千的历史非常悠久,秋千的起源,可追溯到上古时代 。
那时,我们的祖先为了谋生,不得不上树采摘野果或猎取野兽 。在攀缘和奔跑中,他们往往抓住粗壮的蔓生植物,依靠藤条的摇荡摆动,上树或跨越沟涧,这就是秋千最原始的雏形 。
秋千最早称之为“千秋”,传说为春秋时代北方的山戎民族所创 。开始仅是一根绳子,双手抓绳而荡 。后来,齐桓公北征山戎族,把“千秋”带入中原 。从此后,荡秋千便成为寒食清明节等节日的民间游戏 。
那么“千秋”又何以改为“秋千”这一称呼呢?据说古时,宫中以“千秋”为祝寿之词,取“千秋万寿”之意,人们为了避讳,便将“千秋”两字倒转为“秋千” 。秋千这一称谓从此就被沿用下来 。
最初,荡秋千只限于女子和小孩的游戏,后来,荡秋千逐渐成为男女皆宜的游戏 。
古人荡秋千最初只是在清明、寒食节前后才有所见,而且仅仅局限于豪门贵族家的儿女游戏之用,直到南北朝时期,荡秋千才流行并盛行于大江南北,荡秋千发展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 。所以,古代清明节也称“秋千节”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枝丫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 。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民俗相传,荡秋千可以驱除百病,而且荡得越高,象征生活过得越美好 。在汉字中,“秋千”两字的古字均有“革”字旁,“千”字还带走字,意思是揪着皮绳而迁移 。随着发展,人们对传统秋千活动更是花样翻新 。荡秋千的形式也由原来的单架式发展为“车链式”“八挂式”等多种 。
荡秋千可以使人心旷神怡,锻炼身体和意志 。无疑,这是一种有益的民间体育游艺活动 。一些地方的群众认为,荡秋千能祛除疾病 。这也许就是荡秋千能世代相传、经久不衰的原因 。
荡秋千可分单人荡、双人荡、立荡、坐荡等 。每个村镇都有自己的秋千高手,有时还要举行表演比赛 。荡得最高最美的人很受乡邻的赞扬 。荡秋千的这些日子里,也常常是青年男女相遇、接触的好机会 。
此外还有两种特殊的秋千,“胡悠”和“过梁悠” 。
【秋千的由来是怎样的?】“胡悠”也叫木驴 。其做法是:主杆上端有个铁轴,轴头顶在横梁的正中间 。横梁两头各吊一个小铁千 。人或站或坐在两头的秋千上,边悠荡边转圈 。
“过梁悠”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秋千 。在牢固的木架上架一个方形大木轮,轮子四角各吊一副小秋千,4个人坐在踏板上,由其他人摇动摇盘,使大木轮转起来 。秋千上的人随着大木轮子的转动,或高或低,自在悠荡,煞是惬意 。
秋千的拼音怎么写 秋千的读音1、秋千拼音:[qiū qiān] 。
2、秋千(Swing),用途游戏用具,将长绳系在架子上,下挂蹬板,人随蹬板来回摆动 。秋千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创造的一种运动 。
3、起源可追溯到上古时代 。春秋时期传入中原地区,因其设备简单,容易学习,故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很快在各地流行起来 。汉代以后,秋千逐渐成为清明、端午等节日进行的民间习俗活动并流传 。
秋千是什么意思?中文名称:秋千
英文名称:[swing]
用途游戏用具,将长绳系在架子上,下挂蹬板,人随蹬板来回摆动 。
秋千的起源,可追溯到几十万年前的上古时代 。那时,我们的祖先为了谋生,不得不上树采摘野果或猎取野兽 。在攀缘和奔跑中,他们往往抓住粗壮的蔓生植物,依靠藤条的摇荡摆动,上树或跨越沟涧,这是秋千最原始的雏形 。至于后来绳索悬挂于木架、下拴踏板的秋千,春秋时期在我国北方就有了 。《艺文类聚》中就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为戏”的记载 。当时拴秋千的绳索为结实起见,通常多以兽皮制成,故秋千两字繁写均以“革”字为偏旁 。
秋千运用了什么原理荡秋千是我国各族人民普遍喜爱的一种民族体育运动 。秋千和人组成的系统是一个类似原摆的振动系统 。然而问题并非如此简单,对于人和秋千所组成的系统来说,并不存在作为策动力的周期性变化的外力 。在荡秋千的过程中,系统所受外力只有悬点的约束反力,悬点是固定的,此力并不作功 。又因在荡秋千的过程中,人体是一个变形体,我们也不能简单地把人和秋千组成的系统当作一个单摆或复摆看待 。下面我们运用质点系的有关运动定律对荡秋千的全过程进行较为详尽的分析 。1 力学模型 如果把人和秋千组成的系统看作一个摆,摆线在O点处是固定的,摆线自身的伸缩和摆线的质量忽略不计 。设想人在最大偏转角处迅速下蹲,在最低点处迅速站立,下蹲和站立的过程都在瞬间完成 。人体的下蹲和站立导致了系统质心的升降,相当于有效摆长改变 。这样,我们就把人和秋千组成的系统抽象为一个摆长可变的原摆,称之为可变摆长原摆模型 。如图1所示 。完成第一次摆动质心所走的路径为a-d-e-b-c,图中人站立时的等效摆长oa=ob=oc=l1,人下蹲时的等效摆长od=oe=of=l0,l0>ll 。2 运动过程分析 现在我们把人!秋千和地球所组成的系统作为研究对象,这样在荡秋千的全过程中,系统所受到的外力只有悬点的约束反力,其值与摆线张力T相同,为一变力 。但是,因为悬点固定,此外力并不作功 。重力为保守力,使人下蹲和站起的力为非保守内力 。根据功能原理:"一切外力与非保守内力所作功之和等于质点系机械能的增量 。"因为外力并不作功,所以有Aλ=ΔE 。现在我们来研究图 。所示的可变摆长单摆模型的第一次摆动 。a-d:人体下蹲:因为va=vd=0,故(1)d-e:自由摆动,人体没有变形,系统机械能守恒 。e-b:人体站立,又因此过程中重力和张力对悬点O的力矩为0,所以动量矩守恒 。注意在此过程中人体内力所作的功一部分转化为系统的重力势能,而另一部分转化为能.其动能增量与初始摆角θ0有关,θ0愈大动能增量愈大 。b-c:自由摆动,人体无变形,系统机械能守恒,且vc=0 。整个a-d-e-b-c过程(即第一次摆动)中人体非保守力所做的功:上式中Δh1为经过第一次摆动质心上升的高度 。根据功能原理:显然,图2所示的第二次摆动c-f-e-b-a完全与第一次摆动类似 。可见,每次摆动所升高的高度与摆线的长度,质心变化的幅度及该次摆动的初始偏角有关.当l0,l1一定时,仅决定于该次摆动的初始偏角 。初始偏角愈大,人体在平衡位置站起的过程中所做正功愈多,因而上升高度愈高 。当θn-1>π/2时,收缩身体时内力亦做正功,故Δh更大.若将摆线改为刚性轻杆,随着摆动次数的增加,将使θ≥π,其后系统将作圆周运动而不再来回摆动 。当θ0=0时,Δh1=0 。也就是说,如果初始位置在铅直位置,则秋千无法荡起 。以上讨论没有考虑荡秋千过程中空气阻力等因素的影响,而实际过程中这些因素不可避免 。因此,只要每次摆动过程中Aλ>A阻,则秋千越荡越高;当Aλ=A阻时,系统作等幅振荡.显然,荡秋千的技术要领应是:在最大偏角处人体迅速下蹲,在最低处人体迅速站立,并且应使第一次摆动的初始角θ0尽可能大 。3 正确理解质点系的运动定律 从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用受迫振动时发生共振的条件去解释荡秋千的过程显然是不合理的 。但是还有人会提出下面的问题:/人和秋千是一个系统,人荡秋千的力应是内力,而系统的内力不能改变质心的运动状态,人为什么能把秋千荡高?这个问题本身把质心运动定律,质点系的动量定理和质点系的功能原理三方面从不同角度描述质点系运动的力学规律搅在了一起,很容易使人误入迷津,陷于困境 。其实只要搞清楚上述三个规律的区别与联系,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功能原理告诉我们:质点系机械能的增量等于外力所做的功与非保守内力的功的代数和 。荡秋千时外力虽然不做功,但人体变形时非保守内力做功 。只要一次摆动中非保守内力做正功,系统的机制能必定增加 。而质心运动定律和质点系统动量定理表明,质心加速度的产生以及质点系总动量的变化一定要求系统所受的合外力不为0,内力不能改变系统质心的运动状态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力学过程,必须经历一段时间,只要合外力不为0,必定产生外力的冲量 。但此过程中外力并不一定做功 。荡秋千时系统机构能的增加来自人体变形时非保守内力所做的功,而系统质心运动状态的改变则是由于外力的冲量即悬点处约束反力的冲量所导致的 。可见,质点系机械能的改变,并不一定需要外力做功,非保守内力做功也能改变系统的机械能 。而质点系质心运动状态的改变必须借助外力,但外力不一定要做功,只要有一定的冲量即可 。比如,汽车启动,其动能增加源于发动机中燃油燃烧,气体膨胀,推动活塞,驱动车辆……总之,要靠燃油燃烧,非保守内力做功,化学能转化为机构能 。而汽车加速度的产生却有赖于驱动轮与地面之间的静摩擦力 。而静摩擦力并不作功,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功是描述力对空间累积作用的物理量,冲量是描述力对时间累积作用的物理量 。只要深刻理解这两个物理量及其作用效果的区别与联系,在分析实际问题时就不会产生一些模糊不清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