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全国最大的内河漕船厂是哪里( 三 )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河下、盛祥、清口、福兴四个主船厂和八个分厂全部建成,造船员工最多时15000余人,山阳河下船厂规模产量在全国三大船厂中名列第二,介于南京龙江船厂、苏州太仓船厂之间 。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南京工部都水司,委托驻山阳漕运总督府所辖四个造船厂,建造沙船400只,以出远洋 。漕运总督府派出胡宗宪、郑法增、邵玉昉等官员负责监造沙船 。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大运河全线重新通航后,需大量内河漕船,清江浦成为全国最大的漕船制造中心,从而使清江浦出现历时近400年造船业繁荣盛况,淮安成为全国最大的内河漕船生产基地 。
明永乐七年(1409 ),朝廷在淮安、临清肇建清江、卫河二厂,督造运船,当时造船大约“造于清江者视卫河多十之七” 。
明永乐九年(1411),清江督造船厂总厂在清江闸一带,下设京卫、卫河、中都、直隶四个大厂,共八十个分厂,厂区沿运河绵延伸展,总长达23里 。
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陈瑄开凿清江浦,朝廷命平江伯陈瑄造平底浅船三千艘,“以从河运,岁运三百余万石” 。两年间,造船数目达5000只 。清江船厂则由清江提举司综理,设置督理清江船厂官员时,设置工部厂、工部分司 。
明正统元年 (1436 ),南京三十五卫所、浙江等都司、中都留守司、南直隶卫所运船,俱在淮安清江浦修改 。
明景泰年间,淮安设抽分厂,向经过商民船只抽取竹木、铁、油等,折银以备造漕船 。
嘉靖元年(1522),张絅任工部都水司主事,司清江船厂 。
嘉靖三年(1524),裁撤山东临清卫河造船厂,卫河总运船俱归清江造船厂团造,清江船厂成为全国最大船厂 。
嘉靖九年(1530)邵经济任工部都水司主事,司清江船厂 。督理船厂后,兴扩建清江造船总厂,并以漕运衙门各卫指挥贤能者,俱以本等职衔分理造船事务 。
嘉靖二十二年(1543)朱家相任工部都水司主事,主政清江督造船厂 。
嘉靖二十八年(1549),西洋传教士在马六甲附近发现一只三四百吨重中国式沙船,三桅船头刻有标志:“山阳福兴船厂造” 。
明成化五年(1469),屠勋为工部都水司主事,司清江浦 。
万历四十年(1612),漕运总督陈荐建议设立东河、西河两船政厅,由这两个船政厅管理全部船厂事务 。东河船政厅由淮安府同知负责,西河厅则由扬州府同知负责 。(《国榷》卷82记此事在万历四十一年3月乙酉) 东河厅管理南京、山东二总厂,西河厅管理凤阳、直隶二总厂 。这两个船政厅都设在清江浦 。
明天启年间,周一龙为工部主事,司清江浦船厂 。
清朝在清江仍设有四大船厂,由东到西为江宁厂(明京卫厂)、山东厂(明卫河厂)、凤阳厂(明中都厂)、直隶厂(顺治二年改称江南厂) 。江宁、山东二厂又称东河厂或下厂,由淮安府同知督造,称东河船政同知;凤阳、直隶二厂又称西河厂或上厂,由扬州府同知督造,称西河船政同知 。
清沿袭明代旧制,清江督造船厂每年完成560艘内河漕船和50艘遮洋海船制造任务 。
黄淮泛滥,阻隔漕路,造船物料无法运达,船政弊端丛生,清江船厂遂萎缩 。
康熙九年(1670),该厂归并淮关后即废止 。
雍正二年(1724),清政府彻底关闭清江督造船厂,终止了近300年官办造船业 。
清江督造船厂船坞码头依然使用,乾隆皇帝每次南巡过淮时,御驾龙舟驻泊在清江船厂(直隶厂)云薹码头 。
【明代全国最大的内河漕船厂是哪里】咸丰十年(1860),裁撤南河总督,漕运总督从淮安府城移驻原南河总督署清江浦 。
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廷颁布停漕改折命令,保留每年从上海海运漕粮一百万石至天津,再改由铁路火车运到北京 。
光绪三十年(1904)河运全停,裁撤“总漕部院衙门”和漕运总督 。
光绪三十一年(1905)初,漕运已停,裁撤漕运总督下各省粮道等官,改置江淮巡抚,驻扎清江浦,同年亦裁撤 。
明代全国最大的内河造船厂是明代全国最大的内河漕船厂是清江督造船厂 。明朝的清江督造船厂,位于淮安府山阳(今淮安区)、清河(今淮阴区)二县之间的运河沿岸,因濒临淮水,故以“清江”命名 。
明代全国最大的内河造船厂是
永乐年间,清江督造船厂负责制造南京、湖广、江浙等南方地区的内河漕船 。
据明代《漕船志》记载,弘治三年至嘉靖二十三年(1490-1544年),清江督造船厂每年实造船只数量大体稳定,年均519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