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蚀”三部曲,分别是什么?

茅盾“蚀”三部曲,分别是什么?

茅盾“蚀”三部曲,分别是什么?

文章插图
蚀三部曲是茅盾的三部系列中篇小说追求、幻灭、动摇 。三部曲都是以大革命前后某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经验为题材的 。
追求、幻灭、动摇三部中篇小说构成了矛盾的蚀三部曲,它们都以大革命前后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经验为题材 。
《追求》写的是革命前夕上海和革命高潮的武汉 。女主角章静感情脆弱,富有幻想 。她不敢斗争; 意志薄弱 。她容易对生活充满希望,也容易失望 。
章静讨厌上海的喧嚣和“拜金主义化”,在读书和爱情两方面都感到幻灭 。在革命形势的鼓舞下,她去了革命中心武汉 。她换了三次工作,但每次都“只增加了幻灭的悲伤” 。
【茅盾“蚀”三部曲,分别是什么?】章静抱着这样微弱的感情和幻想,寻求个人心灵的依靠和安慰,结果一次又一次地感到幻灭 。这些反映了革命浪潮是一些知识分子共同的特征和命运 。《幻灭》写的是大革命时期武汉附近的小县城的故事 。
革命联盟国民党县党部负责人方罗兰在革命形势急剧变化时,动摇了妥协,助长了反革命的气焰 。他知道混进革命内部的胡国光的罪行,不敢揭露和斗争 。他害怕人民群众的力量 。
革命受挫时,他不仅无能为力,而且为了个人安全决定离开革命 。胡国光是“长年的狐狸”,使用种种卑鄙的手段混进革命阵营,用伪装的革命面具掩盖着自己的投机破坏行为 。关于革命家李克,虽然墨不多,但多少描绘了他敏锐果敢不屈的革命精神 。革命危机暴露的时候,李克以特派员的身份来到这个县,是他指出这个县过去工作的病根,是他拼命说服受胡国光欺凌煽动的群众,是他革命失败,准备把革命武装力量转移到南乡继续战斗 。
由于这些斗争生活的反映,李克这个人物的出现,《动摇》成为了三部曲中最低氛围的一部分 。《动摇》茅盾如《追求》所述,意在“揭露一九二八年春季初知识分子的病情和迷茫” 。其中所写的人物,在革命高潮期间经历了短暂的高涨,但在革命处于低潮、笼罩全国的时候,他们拒绝与反动派同流合污,但由于受到阶级的限制,无法认识到自己的正确道路,因此各自追求,张曼青的“教育救国”和王仲昭的“新闻救国”之路没有通过; 章秋柳只能在感官享受的自我麻醉中毁灭自己,毁灭他人; 如果追随另一个人物的历史,就会怀疑,颓废,不能求死 。“理想与事实不一致”是这些人在“追求”失败之后得出的共同结论 。
茅盾“蚀”三部曲,都是什么?
茅盾“蚀”三部曲,分别是什么?

文章插图
主要指的是《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 。“蚀”三部曲简介初载于上海《小说月报》1927年第18卷第9—10号,1928年第19卷第1—3号、6—9号 。
1928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单行本,1930年5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合集为《蚀》出版 。
《蚀》以1925年至1928年间中国大革命为历史背景,描写了一群苦闷的青年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反映了时代的大动荡 。《幻灭》以大革命前夕的上海和革命高潮中的武汉为背景,描写主人公章静向往读书的静谧、爱情的甜蜜、革命的轰轰烈烈等一系列幻想的破灭 。《动摇》描写武汉附近一个小县城从革命高潮到失败的变化,及从事革命活动的知识分子方罗兰等人在时局变化中生活的不安定和思想的动摇 。《追求》描写一群青年知识分子在大革命失败后于苦闷、迷惘中仍然作种种追求,结果都是失败 。
茅盾自述《蚀》表现了“现代青年在革命壮潮中所经过的三个时期:1、革命前夕的亢昂兴奋和革命既到面前时的幻灭;2、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3、幻灭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后之追求” 。《蚀》通过描写青年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这个侧面反映了大革命时代的风貌,表现了革命的壮举、反革命的猖獗及阶级冲突的尖锐激烈 。作品的背景壮阔;人物心理刻画细腻,同时代联结紧密,有立体感 。
它是茅盾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初步形成作家的独特风格 。但它的过于沉闷黯淡的氛围,也反映了作家当时思想的消沉 。《蚀》是现代小说中出现较早的长篇之一,它开创了“三部曲”的形式 。
作品发表后曾引起文坛的广泛注意,后来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 。
茅盾的“蚀”三部曲指哪三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