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的习性

鱼在水下四处游动,是靠鳃呼吸的,主要目的是觅食 。它属于变温动物,体温会随着水温变化而变化,不同的季节水温变化都会影响鱼的活动范围 。当天气闷热、气压低的时候鱼儿就会厌食 。水温变变低时鱼的代谢功能会减缓,会拒食 。水温适宜、氧气充足时鱼会更活跃,会积极觅食 。
鱼类是以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和凭上下颌摄食的变温水生脊椎动物,属于脊索动物门中的脊椎动物亚门,一般人们把脊椎动物分为鱼类、鸟类、爬行类、哺乳类、两栖类五大类 。
根据已故加拿大学者尼尔森在1994年的统计,全球现生种鱼类共有24618种,占已命名脊椎动物一半以上,且新种鱼类不断被发现,平均每年以约150种计,十多年应已增加超过1500种,目前全球已命名的鱼种约在32100种 。
鱼类有哪些生活习性鱼的种类不同,其生理特性、生活习性、所需的食物和觅食规律、产卵时间、活动的环境、水层均不相同 。
一、 不同的栖息水层
各种鱼类,由于它们对食物的需求不同,经常栖息和活动于不同水层 。例如鲢鱼、鳙鱼主要捕食浮游生物,所以经常栖息活动于浮游生物较多的水体上层;草鱼和团头鲂爱吃水草的根、茎、叶,经常栖息活动于水的中下层;鲤鱼、鲫鱼则主要取食底栖生物,通常栖息活动于水的底层;鲇鱼和黄颡鱼,不仅喜食底栖动物,而且怕光,白天钻进洞内,只有在阴天和夜间大量出游,在水底层觅食 。
二、 逐暖习性
在自然水体温度较低时,各类鱼都喜欢到向阳的水域活动觅食 。初春与晚秋,背风向阳的浅水处白天在日照下较为温暖,鱼喜到此处来游弋觅食 。而早晚夜间温差大,浅水处水温亦e5a48de588b6e799bee5baa631333365646235下降快、降幅大,鱼便到水体相对温暖的深水区去 。
三、 洄游习性
鱼类在水体中作具有一定时间、范围、方向、距离的迁移称作洄游 。洄游规律和水温、饵料、产卵都有直接的关系,养殖学上把它称为“适温洄游”、“索饵洄游”、“产卵洄游” 。
鱼类的洄游方向和距离各有差异,有的从深海到浅海,有的从浅海到深海,有的从南向北,有的则从北向南 。溯河洄游成鱼生活于海洋中,等到性成熟时便上溯到河川进行繁殖 。如鲑、鳟、鲥、鲟等鱼类 。
四、 逐波习性
水域宽阔的池塘,一遇风天水面往往掀起较大风浪,风浪推动表层浮游生物和其他一些食物积聚于下风口处,并且这些饵物又被浪头打人水中,这一带于是成了鱼类的天然觅食场 。
五、 集群习性
除鲶鱼、黑鱼之外,大多数鱼类喜群居 。
六、 趋氧、趋静习性
无风天气溶氧慢,波浪大则溶氧情况好,鱼会很敏感地向含氧高的水域转移 。这就是鱼喜草、喜流、喜波、喜浅滩的主要原因 。此外,喜静也是鱼类明显的特征之一 。
七、 趋光习性
光对鱼类的生活方式和习性有明显影响 。同种的鱼类在不同海区对光具有不同的反应,这是环境的差异所致 。
习性(xí xìng):
基本解释为长期在某种自然条件或者社会环境下所养成的特性 。如《北史·儒林传序》:"夫帝王子孙,习性骄逸 。"唐·杜甫《送李校书二十六韵》:"小来习性懒,晚节慵转剧 。"另有修养性情的意思,如《北史·常爽传》:"由是言之,六经者先王之遗烈,圣人之盛事也,安可不游心寓目习性文身哉?"在佛学中又名习种性,即以前研习所修成的性 。
1. 长期在某种环境中逐渐养成的特性
《北史·儒林传序》:"夫帝王子孙,习性骄逸 。" 唐 杜甫《送李校书二十六韵》:"小来习性懒,晚节慵转剧 。" 鲁迅《两地书·致许广平十》:"我的习性不大好,每不肯相信表面上的事情 。"
2. 修养性情
《北史·常爽传》:"由是言之,六经者先王之遗烈,圣人之盛事也,安可不游心寓目习性文身哉?"[1]
3、佛学名词
【习性】 又名习种性,即以前研习所修成的性 。
在某种条件或环境中长期养成的特性:夫帝王子孙,~骄逸 。
4、幸福学名词
中国幸福学认为,动物(包括人)有求生的本性和懒惰的本性,其中懒惰本性中的懒性是指动物有能少走一步路就不会多走一步路本性,惰性是指动物在不受外力的作用下,都会按照原来的习惯行为而继续下去 。
习性就是动物的懒惰本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
鱼的习性鱼在水下四处游动,是靠鳃呼吸的,主要目的是觅食 。它属于变温动物,体温会随着水温变化而变化,不同的季节水温变化都会影响鱼的活动范围 。当天气闷热、气压低的时候鱼儿就会厌食 。水温变变低时鱼的代谢功能会减缓,会拒食 。水温适宜、氧气充足时鱼会更活跃,会积极觅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