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分几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分几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分几段

文章插图
全文可分两部分 。百草园第一部分(1~8):回忆百草园的快乐生活 。
这一部分紧扣“乐”字,写"我”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 。
一层(1段):总写百草园的情况 。点出是“我的乐园”,表明我对百草园的喜爱与留恋 。二层(2段):“我”在百草园的生活 。(描写了百草园的美丽和有趣的景物) 。
三层(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以及“我”由此引发联想 。(美女蛇的故事)四层(7~8段):写冬天时在百草园中的雪地上捕鸟时的乐趣 。(雪地捕鸟)(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城中最严厉的书塾读书,回想自己在百草园所做的事情,是思想感情上的过渡 。
从最后一句可以看出,此段偏重于对百草园的不舍,所以归于第一段 。第二部分(10~24):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分段,全文概括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分几段

文章插图
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又可分四层 。
一层(1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 。
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段):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三层(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
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 。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
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 。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
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全文概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 。
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 。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充全不同的世界,作者逼真地写出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说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受到规矩的束缚 。但作者并未将三味书屋写得死气沉沉,而是通过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学生乘机偷乐两个小故事的叙述,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 。
该散文入选初中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 。“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北洋军阀列入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 。因此他无法公开与北洋军阀作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 。
鲁迅到厦门大学时正值暑期,学生还没开学 。鲁迅在辗转流徙,心情苦闷的时候经常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就写了这篇散文发表于《莽原》上,发表时加的副标题是”旧事重提之六“ 。艺术手法状物写景,绘声绘色 。作者调动了各种感觉器官,使景物描写有声有色,鲜活生动 。
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高大”“肥胖”“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觉角度写 。呜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角度写 。覆盆子“又酸又甜”是味觉描写 。
这便是绘声绘色、有滋有味 。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渗透在景物描写之中 。语言简练,生动传神 。
如写春、夏、秋三季百草园的景物,只有寥寥数笔,但却把事物的情状描绘得非常生动 。写冬天雪地捕鸟,连用“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等动词,准确生动而又富有层次地描绘出了捕鸟的全过程,这彰显了作者遣词造句之功力 。写学生读书的场面,先生读书的神态、动作,都传神、逼真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纵观全文,全文分为哪几部分?把段意概括出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分几段

文章插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标题是“从……到……”的格式,表明文章主要是以空间的变换为顺序来记叙的,由此把握全文的结构就较为容易了 。作者先写百草园:“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