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慢

容器育苗理念自上世纪50年代传入中国 , 经过长期技术探索与生产积累 , 一些企业已有规模化容器大苗生产 , 经营情况不错 。

在景观提质背景下 , 越来越多有实力的企业希望将苗木容器化栽培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但高投资成本、高技术管理要求、市场认知误区等都在限制容器大苗发展 。整体来看 , 国内大规格容器苗不如容器小苗生产技术完善、种植规模大、市场应用广 。
“容器化是未来”、“苗木想精品化 , 容器化是关键”、“我们下一步打算做容器苗”、“我们计划大幅扩张容器苗的种植规模”……近年来 , 容器苗之风越吹越猛 。
不可否认 , “容器”早已从一个概念成为全国各地苗圃中的实物 。那么 , “容器苗”呢?
现状
我们都知道 , 容器苗是指苗木全程在容器中培养 , 随着小苗生长 , 采用逐年修剪、按期换盆、水肥调控、支撑防寒等管护措施 , 直到苗子达到出圃规格 。
技术与管理方法是容器苗生产的关键 。要培育一棵好的容器苗 , 需要做好选种、选场、支撑、防寒、水肥、基质、容器选择每一项技术 。不同品种、不同规格的苗子适用的管护方法也不同 。
越精细 , 越复杂 。国内熟练使用容器苗生产技术的企业非常少 , 大多是业内领军企业 , 比如浙江森禾、杭州园林、昌邑市花木场、海宁俄乐岗等 。这些企业做得早并且够专业 , 从分布上看 , 南方多、北方少 。
与现有的绿化市场相较 , 已有的容器苗数量实在不算多 。在采访中 , 另一种关于容器的生产方式被频频提及 。这是目前阶段大部分企业更愿意采用的生产方式 。
他们将胸径8至10厘米的优质地栽苗移入容器 。同样 , 选择合适的土壤基质配比、使用智能化设施进行水肥灌溉、采用专业的支撑与防寒保护 。经过两年左右的容器化管理 , 苗子可以出圃 。
不少从业者称 , 这是更具“中国特色”的容器苗 。这样做的目的简单直接 , 保障苗木移栽成活率 , 提升工程效果 。无论工程方还是生产方 , 也习惯将这类苗子称为“容器苗” 。

“一万小时定律”说 , 一个人想从平凡到超凡 , 至少需要一万个小时的努力积累 。时间的积累 , 对容器苗来说同样重要 。
去过意大利万木奇苗圃的人都对根系展览印象深刻 。展示橱窗中 , 经过十年容器培养的苗木根系密密麻麻 , 十分发达 。
容器苗的优势在于“根” 。在容器内形成的根 , 根系更发达、须根数量更多、根活力更旺盛 。
而“中国特色的容器苗”其实是“在容器中的假植苗” 。地栽苗经过断根后 , 在容器中假植 , 通过容器苗的培养技术更好地促进须根产生 , 二次移栽时 , 不会损伤已形成的根系 , 从而提高移栽成活率 。
根的差异体现苗木活力的差异 , 也决定移栽时的修剪程度:容器苗基本不用修剪 , 容器假植苗要稍作修剪 , 假植苗的修剪程度更大一些 , 所以容器苗的移栽效果是最好的 。
但是根带来的差异远不止移栽效果一种 。容器苗的用途 , 也不仅在反季节移栽一处 。
完整发达的根系让苗木抗性与活力都好于假植苗 , 移栽后不易出现病虫害 , 寿命也更长 。总体来讲 , 苗木品质更高 。
“许多大树移栽后 , 经过两年的缓苗 , 长势也始终不如容器苗 , 归根结底在于根 。”山东省农科院院长徐金光在分析苗木产业形势时不止一次提到:这是景观需求提质的时代 , 这是根、冠、干的时代 。他的结论很直接 , 容器苗凭借根系的优势 , 在这个时代里一定会有所作为 。
育苗周期
即使有诸多好处 , 外来的“容器”在我国并不好“念经” 。
“费时费钱”是生产者对容器苗望而却步的原因 。
很多人觉得 , 容器苗生长速度比地栽慢 , 容器化栽培浪费时间 。这种说法并不准确 。
容器有控根、易移动等优点 , 但空间的确小些 。要保证苗木在相对小的容器内汲取足够的养分并形成更好的品质 , 无疑对企业技术水平的要求很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