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运动是一把双刃剑
这并非危言耸听,运动确是一把双刃剑 。它有促进健康的一面,也有摧毁生命和健康的另一面,这样的事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 。一位参加马拉松比赛的老人,在中途意外地死亡;奥运会花样滑冰冠军在一次练习中猝死,年仅27岁,尸检证明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一位老同志爬香山,引发了脑溢血身亡 。这些称作运动猝死,就是在运动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 。美国报道平均每11万个运动小时有一次猝死发生 。当然这说明运动造成的伤害是个别的,其健身效益是主要的,只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伤害是可以避免的 。
运动猝死的具体原因是运动过于紧张、激烈,超过了人体可承受的极限,造成血压过高、心率过快,心肌缺氧,导致脑溢血、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紊乱或急性心力衰竭,以至猝死 。至于其他伤害,主要是肌肉、筋骨等的外伤 。对一组中老年妇女研究发现,6个月的跑步锻炼,导致了40%的人骨关节、韧带损伤 。也有因过度疲劳,导致植物神经和内脏功能紊乱等 。可见安全健身是运动医学的重要课题 。
二、运动安全与“阈限内负荷”
在健身运动中,如何做到安全、有效呢?按照中医养生之道就是“中正和平”,凡事太过和不及都不好,所以现代流行的说法是“适当地运动” 。除了注意防止身体意外受伤以外,最重要的是对运动负荷强度和运动时间的控制 。那么怎样掌握这个“适度”呢?这就涉及到“阈限内负荷”问题 。
体育锻炼的最佳效果是在有机体处于最大摄氧量和最大心搏量的时间,这时有机体的各组织器官都能获得最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有机体处于充分受益状态 。因此,把运动时心率在120~180次/分钟的生理负荷称为阈限内负荷 。阈限下负荷的运动,不需动员内脏器官的潜力,达不到刺激有机体超量恢复的阈值,因而收效很少;相反,阈限上负荷的锻炼,由于心率过快,心脏每搏输出量减少,无法满足所需要的血氧供应,有损于健康 。长期超过生理负荷,人体可能产生两种反应 。急性反应是心肌衰弱,引起血压下降,心率加快且微弱,出现头晕、呕吐、面色苍白、极度疲劳等症状,甚至猝死 。慢性反应是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过程失调,多数是抑制过程削弱,长期疲劳,并伴有头痛、烦躁、失眠、食欲不振、对运动毫无兴趣等等 。
运动时,体内各种能源物质逐渐消耗,但在运动结束后又逐渐恢复到原有水平,继而超过原有水平,这种现象叫做“超量恢复” 。超量恢复过程与运动量的大小有直接关系 。在一定范围内,运动量越大,消耗的越多,超量恢复也就越明显 。重复锻炼的间歇时间不同,运动产生的功效也不相同 。间歇时间太长,下一次锻炼是在“超量恢复”之后进行的,身体机能仍保持在原有水平 。间歇时间太短,下一次锻炼是在未完全恢复的条件下进行的,身体机能反而下降 。间歇时间适宜,下一次锻炼正好在“超量恢复”时间内进行,身体机能就会提高 。根据这一原理,循序渐进和持之以恒,是健身运动安全、有效的两条基本原则 。一般情况下,锻炼过程中,心、肺功能发挥最大能力并保持一定的稳定程度,需要3分钟左右 。因此,把运动心率控制在阈限内负荷,最好是在130次/分左右,并保持3~6分钟,这样,锻炼的效果最佳 。
这只是一般的标准,还需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对不同年龄的人,粗略地估计,中等量运动是:心率=170-年龄,比如50岁,运动时心跳要达到120次/分,大约相当于该年龄最大运动量的90%左右,属中等强度的运动 。同一年龄,每个人身体状况也各不相同,所以还要根据运动中和运动后的感受来判断 。一般来说,运动至轻微出汗,轻微肌肉酸痛,无明显疲劳感,休息后即可恢复体力,次日仍精力充沛,有运动欲望,说明运动较为适度;如果出大汗、气喘、胸闷、不思饮食、有明显疲劳感,休息15分钟后心率?穴或脉搏?雪仍然不复原,次日周身乏力、酸痛,这是运动过量,应及时调整 。当然监测脉搏可能是最简单的办法 。
三、关于运动处方
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科学健身,就离不开运动处方 。运动处方是针对每个人设计的个性化锻炼计划,包括最大运动能力指数、安全锻炼强度上限、有效锻炼强度范围、最佳锻炼频率、合理的时间分配等,据此设计运动处方 。运动处方系统包括:体质体能评测系统、有氧运动处方系统、肌力运动处方系统、塑身形体运动处方系统、中老年运动处方系统、慢性病康复运动处方系统等等 。这些目前还难以普及到广大群众中,有条件的可以向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房或医院养生康复等部门咨询 。特别是中老年和慢性病患者的运动安全,一定要征求医生的意见 。
- 健身小心注意伤害
- 使用芦荟要小心!
- 胃不好能吃面么 答案竟然是这样
- 运动中突发腹痛如何处理
- 按照五步骤吃饭可助健康减重
- 运动伤害急救常识
- 不小心“闪腰” 教你四种急救
- 运动中抽筋的急救大全
- 黄桃罐头的家庭做法分享 做罐头原来可以这么简单
- 巧用矿泉水急救运动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