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称号有哪些啊

1、县试(由知县主持);
2、府试(由知府主持);
3、院试(由朝廷委派学政主持);
4、乡试(一省范围内,参加者必须为“秀才”,考试及格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5、会试(全国范围内,三年举行一次,地点在北京贡院即如今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会试考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员”);
6、殿试(地点在故宫保和殿,由皇上亲自主考,考试者必须是贡士,考中者叫‘进士’,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如果一个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考第一名,就叫“连中三元” 。
古代科举都有哪些称呼?1.状元: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 。唐武则天时,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门下省长官奏状,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因而称为“状头”,也叫做“状元” 。自宋代起,沿用旧称,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 。另外也指武举中的第一名,称为“武状元” 。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为唐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的状元孙伏伽 。最后一个状元为清朝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状元刘春霖,一千三百年来共计状元503人 。
2.榜眼:北宋开始,进士必须经过皇帝殿试并且定立进士一甲只有三人 。初时第一名称状元,第二、三名俱称为榜眼意思是第二、三名分立状元左右,如其两眼 。至北宋末年,只以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则称探花,又称探花郎 。南宋以后,才专指殿试一甲第三名 。元、明、清三代沿袭不改 。
3.探花:唐代进士要在曲江杏园举行初宴,并游园庆祝,称“探花宴” 。以同榜进士中的年少貌美者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探采名花,迎接状元,探花之名始于此 。
4.进士: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最高一级的功名 。隋唐时期,设有诸多科目,其中进士科最为人们所重视,视为入仕正途 。宋代,科举的三级考试制度正式形成,乡试中榜者称举人,会试中榜者称贡士,殿试中榜者则称进士 。之后历代,进士功名成为古代读书人科考金字塔的塔顶部分,同时也最难考,得中进士是古代无数读书人的终极梦想 。其中,进士又具体分为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分别俗称状元、榜眼、探花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得中进士者一般都前途光明,一甲立刻可授官职,二、三甲则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
5.举人:“举人"一词最早得名于汉代的察举制度,被举荐者称为举人 。唐代时,报考进士科的考生均称举人 。宋代,举人方才成为乡试考中者的称呼 。但宋代的举人只是具有了参加京城会试的机会,并无做官机会 。到了明清时代,举人的含金量才高起来,进退都比较从容 。进,可参加京城会试,乃至殿试,向进士出身冲刺,且举人资格终身有效,这次不中,下次科举可直接参加会试退,举人则已经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一旦朝廷有相应官职出缺,举人便可顶上 。一般举人所任官职都是知县、候补知县,或者教谕、训导等县级教育长官,也有个别任知府的 。因此,明清时期的读书人一旦中举,也便是基本上实现了读书做官的愿望 。
6.秀才:“秀才"一词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汉武帝时期,朝廷推行官员选拔制度改革,“秀才"与“孝廉"一起成为地方官员举荐的两种优秀人才 。至隋朝科举制度开科取士,最初也称为“取秀才",这时的“秀才"成了考中功名者的指称 。唐初,科举考试中设立秀才科,刚开始时秀才科第最高,因要求非常高,很少有人敢于问津 。后来秀才科被废除,“秀才"一度成为读书人的统称 。宋代时,凡是参加科举府试的人,无论考中与否,都称为"秀才” 。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称号有哪些啊?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为士大夫的主要途径 。明清俗称举人为孝廉 。
贡士:古代向朝延荐举人才的制度 。自唐以后,经乡贡考试合格的叫贡士,清代,会试考中的为贡士 。
进士:意即贡举的人员 。唐代科目中以进士科最被重视,明、清两代,始以进士为考中者的名称,凡是举人(乡试考中者)经过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由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 。
秀才:别称“茂才” 。本系优秀人才的通称 。汉代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 。南北朝时,最重此科 。唐代初期,设秀才科,后采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泛称 。
状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 。唐代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都须投状,因为称进士科及第的第一名为状元,也叫状头,宋代以殿试首名称状元明、清会试以后,贡士须作殿试,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为状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