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伯牙与钟子期是哪个朝代的人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 。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汉阳即今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集贤村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位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板斧的樵夫 。
俞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即今湖北荆州人 。俞伯牙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精通琴艺 。俞伯牙抚琴遇知音的故事,就是发生在他探亲回国途中发生 。
俞伯牙和钟子期是什么时代的人?俞伯牙和钟子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 。
1、伯牙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 。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 。伯牙抚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亲回国途中发生的故事 。
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 。在古籍中,最早见于战国郑人列御寇著《列子》一书中有关于伯牙抚琴的故事 。
经考证,伯牙本姓伯,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史志载钟子期为汉阳集贤村人氏,乡民以子期为荣,口耳相传一句俚词:“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 。”
明代,冯梦龙编撰《警世通言》,特意到汉阳探源访佚,由于汉阳话“子期遇伯牙”中的“遇”与“俞”读音相同,都是去声,便把“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 。”
误听为“子期俞伯牙,千古传知音 。”伯牙也就成了冯梦龙笔下的俞伯牙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于《警世通言》 。
2、钟子期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 。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集贤村)人 。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板斧的樵夫 。
历史上记载伯牙探亲回国时,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正巧遇见,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 。”因兴趣相投,两人就成了至交 。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生不再鼓琴 。
扩展资料:
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 。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 。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 。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 。
认为世上再无知音,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 。所以就“破琴绝弦”,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了 。
早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郑国人列御寇在《列子·汤问》中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无论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伯牙在曲中每表现某一主题或意象时,钟子期必能领会其意 。
一日,伯牙与钟子期共游于泰山之阴,逢暴雨,二人止步于岩下 。伯牙心情郁闷,于是弹奏了一会琴 。琴曲起初表现的是雨落山涧的情景,接着模拟山流暴涨和岩土崩塌之音 。
每段曲弹奏完毕,钟子期“辄穷其趣”,把曲中意象说的穷极通透 。伯牙于是离开琴而叹道:“善哉,善哉,阁下能听出曲中志趣,君所思即是我所思啊,我哪里能隐藏的了我的音声呢?”
于是二人成为人生知己 。但《列子》中并无伯牙因钟子期离世而从此不再鼓琴的内容 。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开卷第一篇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
在这篇小说中伯牙成了乐官俞伯牙,钟子期却成了汉阳的樵夫,上古的一小段百来字的典故此时完全变成了人物、地点、情节样样俱全的话本小说 。
《高山流水》之所以能被春秋战国的诸子典籍多次记录转载,是与当时“士文化”的背景分不开的 。先秦时代百家争鸣,人才鼎盛 。很多士人国家观念淡薄,并不忠于所在的诸侯国 。
这些恃才之士在各国间流动频繁,他们莫不企盼明主知遇 。他们希望能遇见象知音一般理解自己的诸侯王公,从而一展胸中所学 。这几乎是几千年来所有读书人的梦想 。
然而能达到此目标的毕竟是少数 。更多的人一生怀才不遇而汲汲无名,有的或隐身市肆,有的则终老山林 。由此可见,《高山流水》在先秦时代就广为流传 。
是因为这个故事背后的寓意是人生遇合的美妙,及人生不遇的缺憾 。所以千百年来引起无数人的共鸣当在情理之中了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伯牙子期
伯牙与子期是哪个朝代?俞伯牙和钟子期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人 。
通过资料记载得知,俞伯牙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一生最爱弹琴 。历代史书资料关于俞伯牙的记载颇多,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所著的《列子·汤问》篇 。列御寇在这篇文章中,不仅提到了俞伯牙的简介,还提到了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