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的来历,17个传统节日的代表?

17个传统节日的代表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17个,分别是:春节、元宵节、龙抬头、社日节、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寒衣节、冬至、腊八节、小年、除夕 。
春节
【传统节日的来历,17个传统节日的代表?】时间:汉代前春节为干支历的立春,后来演变为夏历正月初一(即农历正月初一) 。现今春节时间为:狭义农历正月初一,广义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 。
别称:岁首、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等 。
元宵节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元宵节,又称灯节、小正月、元夕、上元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日又称为“上元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
龙抬头
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龙”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岁仲春卯月(斗指正东)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 。
社日节
社日节,又称土地诞(农历二月初二),是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社日分为春社和秋社 。古时代的社日节期依据干支历法来定,后来因历法变动改用阴历定节期 。春社按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戊,五行属土)推算,一般在农历二月初二前后,秋社按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新谷登场的农历八月 。
上巳节
上巳(sì)节,俗称三月三,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 。上巳节的历史由来已久,在上古时代上巳已成为大规模的民俗节日,春和景明,人们走出家门,集于水边,举行清除不祥的祓除仪式 。
寒食节
寒食节是清明节的前一天,也是我国唯一一个以饮食命名的传统节日 。寒食节自春秋时期流传至今,衍生出很多传统习俗 。按照古代的风俗,寒食节期间要禁止一切烟火,并且还不能生火做饭 。所以人们为此必须事先准备好熟食,到时只能吃这些冷的食物,所以叫“寒食” 。在寒食节这天,人们会带上酒、香烛等物品,去祖先的坟头祭拜 。寒食节时天气还比较寒冷,为了防止吃寒食冷餐伤身,于是就有了踏青、荡秋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 。
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中华民族传统隆重盛大的春祭节日,属于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弘扬孝道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 。清明节习俗甚多,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习俗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是共同基本礼俗主题 。清明节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日子,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 。
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天中节等,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天,处于全年最“正中”之位,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 。端午是“飞龙在天”的吉祥日子,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 。端午节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
七夕节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 。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
中元节
中元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七月十四和十五,其名源起道教,又被称为七月半、鬼节,佛教中叫做盂兰盆节 。在中元节人们会放河灯祭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也有在外的游子,画地烧纸,等于归乡 。
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1]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