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读后感( 五 )


读下来,以旁观者的角度看这人间百态,读到老先生对那些人的暗讽,更能培养三观,识人更明,也能对各种现象抱有平常心态,自古以来各色人都有,在滚滚历史长河中,上演了无数次类似的人间故事 。所以我们只要做好自己,珍惜身边人就好 。
其实这本书读下来还有很大的一点收获就是了解了无数的传统习俗,讲了这么多人,而且又有很多生活描述,可以看到大量的民间习俗 。吴老先生本是安徽滁州人,晚年又客居南京和扬州,所以能在先生笔下看到不少至今我老家盐城能够看到的习俗,觉得非常有趣,感叹传统的魅力 。很多东西具有了仪式,便让我们的记忆和情感有了寄托之处,读了本书,对于古人对礼节的重视,印象深刻,到处充满了仪式,小到见面前写拜见贴,大到泰伯祠那一段极其繁杂的礼仪 。我觉得从中吸取营养,去其不合时宜部分,对我们的待人处事大有裨益 。才读一遍,感悟不深,有趣的地方该选段再读,有妙处了再与大家分享 。
我们无力以严肃的态度审视生活,审视世界,审视整个严肃的人类文明 。因为,当我们试图严肃时,严肃本身即是一种对严肃的讽刺,荒.唐的讽刺 。正因为这样荒.唐的原因,促使我们永远不能摆脱文学,正如我们永远不能摆脱荒.唐 。于是我们努力严肃,以一种荒.唐的姿势 。
《儒林外史》读后感6
中国的白话长篇小说,自《水浒》、《三国演义》等不朽巨著问世以后,在知识分子及市民阶层中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小说铺陈历史,演述英雄豪杰、才子佳人,成为明清二代普遍的文化现象,小说家的地位因此而得到奠定 。但后世作品,除了不多几部能与《水浒》、《三国》并驾齐驱外,大多数在反映社会的深度上或在人物的刻划上没有很令人满意的成就 。直到清代康、乾时,才出现了《红楼梦》与《儒林外史》这两部在小说史上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红楼梦》把笔触瞄准封建豪门大院而《儒林外史》则把锋芒射向社会——写秀才举人、翰院名士、市井细民,客观的、写实的,这在中国小说中是不多见的 。
带着这样的敬仰之心,趁暑假的空暇,我也开始慢慢品读这本书了 。我们以前是从语文课本书中的《范进中举》开始知道《儒林外史》,清代吴敬梓写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和《聊斋志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一起被称为晚清四大讽刺小说 。趁这个暑假看了一遍,发现其难度系数有点大,语言艰涩难度,一些写习俗、礼节的情节离我们实在太远,完全理解不了,而且人物出场又是一个接一个,称呼又让人眼花缭乱,但还是坚持看完了,略有几分感悟 。
《儒林外史》这本书以明朝为背景,描写了在封建社会末期,在科举制度下生活的一群文人 。闲斋老人在《儒林外史序》中写道,“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羡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依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 。”其中有我们最熟悉的范进、严监生有为了而冒名顶替最后招致官司的牛浦,有进了几十年考场,侥幸考中后又出尽洋相的周进,当然,也有才华横溢却仗义疏财、不屑功名利禄的杜少卿,有面临俗世的纷扰却依旧坚持自己的人生境界、悠然自得的庄绍光等儒生,而最让我影响深刻的是那个曾经孝顺勤奋、奋发进取,后来却薄情寡义、虚伪的匡超人 。
还记得匡超人的首次出场吗?“马二先生送殡回来,依旧到城隍山吃茶 。忽见茶拿傍边添了一张小桌子,一个少年坐著拆字 。那少年虽则瘦小,却还有些精神却又古怪,面前摆着字盘笔砚,手里却拿着一本书看……”应该说,看完这个篇章,留给我们的镜头还是很美好的:一个家境贫寒、年少勤奋的读书人通过自己非常刻苦的努力取得了成功 。然而故事精彩就精彩在这里,要是故事就这样完美结束,那我想这本书就远远没有现在这样的地位了 。
回到家后的匡超人确实按照马二先生的教诲,白日杀猪,卖豆腐,辛勤劳作,晚上便拿个被单,睡在父亲脚跟头服侍父亲 。他父亲夜里睡不着,要吐痰,吃茶水,一直到四更鼓,匡超人就读书陪到四更鼓,每夜只睡一个更头 。真真是一个勤奋上进的寒门书生 。当哥哥偷偷买了个鸡子来给他接风时,他却一定要把鸡肉先盛了一碗送给父母,然后才肯吃 。晚上村里失火,累及自家,当匡大只顾着自己上集的一副担子,匡超人却觉得“别的都不打紧”,到是先把父母救了出来 。最后被知县李本瑛发现,感其嘉行,提携他中了秀才 。而在当时“无论是考生员,还是靠举人、进士,其中的额度都非常低,都是非常艰难的” 。不得不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关系社会,不论是《儒林外史》中的周学道提携范进,范进提携荀玫,李本瑛提携匡超人,还是现今社会的托关系,找后门无不体现了这一点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这也成为了他人生的转折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