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读后感( 六 )


当我们都以为匡超人会青云直上时,事情却出现了转变,李知县被人诬告,可能累及匡超人 。在潘保正的推荐下,匡超人带着书子来到杭州投靠潘三爷,从此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几经周折,跟随潘三爷拐卖使女,替人考试,在潘三的教唆下,匡超人逐渐尝到了甜头,不仅生活有了好转,还娶了妻 。
然而匡超人的人生高潮还在后面 。当拿到潘三的款单,那款单上开着十几款:一、包揽欺隐钱粮若干两一、私和人命几案一、短截本县印文及私动朱笔一案一、假雕印信若干颗一、拐带人口几案:一、重利剥民,威逼平人身死几案,一、勾串提学衙门,买嘱枪手代考几案……不能细述 。[1]匡超人只觉得魂飕的一声,从顶门出去了 。他觉得自己也参与其中,于是他卖了房子,逼妻子回大柳庄乡下,又紧接着匆匆收拾行李赶往京城 。李给谏爱才心切,匡超人在京城这几个月时间里,不仅安排他参加教习考试,承诺“学生料理,包管贤契可以取中 。”还关心他的生活,得知他还未娶妻,便把自己的外甥女嫁与他 。停妻再娶本就不应该,更何况古代七出规定“前贫贱而后富贵,不去”,但匡超人转一念道:“戏文上说的蔡状元招赘牛相府,传为佳话,这有何妨!”即便应允了 。[2]燕尔新婚,享了几个月的天福后由于教习考取要回本省地方取结,匡超人不得不含泪拜别娇妻,回到杭州 。面对妻子郑氏忧虑郁闷而死,他首先想到的不是安慰丈人丈母,而是如何把郑氏的坟茔做得好看,与当年不顾家当抢救父母的他形成了鲜明对比,让人不胜唏嘘 。当从景兰江处得知潘三想见他时,他说:本该竟到监里去看他一看,只是小弟而今比不得做诸生的时候,既替朝廷办事,就要照依着朝廷的赏罚,若到这样地方去看人,便是赏罚不明了 。二位先生,这话我不该说,因是知己面前不妨 。潘三哥所做的这些事,便是我做地方官,我也是要访拿他的 。如今倒反走进监去看他,难道说朝廷处分的他不是?这就不是做臣子的道理了 。况且我在这里取结,院里、司里都知道的,如今设若走一走,传的上边知道,就是小弟一生官场之玷 。这个如何行得!可好费你蒋先生的心,多拜上潘三哥,凡事心照 。若小弟侥幸,这回去就得个肥美地方,到任一年半载,那时带几百银子来帮衬他,倒不值甚么 。[3]至此,匡超人完成了他从勤奋好学、孝顺上进到薄情寡义、虚伪伪善的转变 。
当然,这么一篇文学大作,并不是我这么简简单单的几句话能讲的好的 。读到这里,也许大家都在为匡超人感到可惜 。解弢在《小说话》中评价说:《儒林外史》,匡超人原本是个好孩子,初遇马纯上,再遇李知县,三遇景兰江,四遇隋、卫二老,五遇景兰江,都是一番教诲,又各各不同,是一顿变厥初,失却本来面目 。此墨子所谓染苍则苍,染黄则黄,无人而五变则也 。回想起当初匡超人漂泊在外对重病父亲的牵挂,家中在兄长面前的谦卑,侍奉卧床父亲的细心孝顺,读书读到四更鼓的勤奋上进,再看后来红口白牙扯谎停妻再娶的虚伪,船上对冯瑶和牛布衣不着边际的自我吹嘘更是为名得名后的得意,拒绝去监狱看潘三的冷漠,他的转变让人觉得可恨又可怜 。也许,若没有鲤鱼跳龙门、光宗耀祖的愿望若没有对功名利禄的渴望与追求,也许他还是那个在乡下杀猪、买豆腐的单纯匡超人 。还记得匡老爹在离世前对他的叮嘱:第二的侥幸进了一个学,将来读读书,会上进一层也不可知,但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紧的 。
读书求名只是追逐功名富贵的渠道,而功名富贵也是儒生们悲剧的诱饵 。无论什么时代,名与利的诱惑一直都在,被名与利诱惑直至失去自我的人也一直都在 。就如同我们,努力读书,寒窗数十载,又有多少人真正只是为了让自己有更多的知识,更有内涵呢?也许,我们也应该好好学学庄绍光,即使俗世纷扰,也能坚守自我 。
关于《儒林外史》读后感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