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人笔记读后感

《猎手笔记》是屠格涅夫创作的一部揭露地主阶级的残酷和冷漠的特写集 。其主要简述了俄罗斯在十九世纪中叶时期,不对等的地主和农奴的关系,既是对凶残地主的无情批判,也是对穷苦农民的同情 。这本书记录了当时各种各样的苦农生活,也映照出了屠格涅夫内心的愤懑 。
在《莓泉》这一章节中,一名叫斯捷普什卡的农奴被自己的主人所抛弃,甚至沦落到无法果腹的地步;在《利戈夫村》中的苏乔克被众多地主当作商品肆意买卖;《两地主》中的仆役瓦夏则更为可悲,为了逃避被抛弃的命运,他彻底的将自己封闭起来,哪怕遭受毒打,他还在为自己的主人开脱 。
除了对一众农奴悲惨生活的描写,书中也描绘了各种的地主的性格,以折磨仆人为乐的科莫莫天、喜欢对女仆进行管制与命令的女地主洛斯尼亚科娃等 。通过对这些地主的怪异性格的描写,也不禁让人联想到在他们奴役下的农民会有什么样的命运 。
屠格涅夫笔下的这群常年被地主欺压的农民在长期受到地主的压迫后,已经变得极其懦弱,毫无反抗意识 。正因为屠格涅夫不满地主的暴虐和农奴的麻木,所以他写了这本名为《猎手笔记》的书 。这本书既表现出了屠格涅夫对自由生活的热爱,也是他为农民创作的,为其鸣不平的悲歌 。
我曾在网络上看到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现在有很多人没有了那种果敢的精神,老板不给工资照样上班,没有节假日没有加班费也没有人辞职,像头驴一样一味地执行老板的命令 。工人阶级一旦连反抗的勇气都没有,那么就再也开创不出一片新天地” 。我很佩服这位网友的发言,因为他说出了现在打工者的心声,现在这个社会也说不定是《猎手笔记》的翻版吧 。
《猎人笔记》读后感《猎人笔记》读后感
武汉市旭光学校704班李赞
提及“打猎”,你会想到什么呢,是“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还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呢,而我想起的则是屠格涅夫笔下的诗意与浪漫的自然风光 。
《猎人笔记》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记述十九世纪中叶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随笔集 。作品形象地把当时社会底层老百姓的苦楚表现得淋离尽致,揭露出沙皇专制统治下农奴制的黑暗,也传达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
文中,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苏乔克,衣衫褴褛、蓬头乱发,是一个典型的落魄渔夫 。但他被卖了六七次,他干过很多职业,当然这并不是他自己选择的,他对于生活的期望已经降低到“有口饭吃就谢天谢地了”,更别说是获得自由了 。屠格涅夫同情这些老百姓所受的疾苦,故以十分细腻、含蓄的文笔表达了他对底层人民的同情 。
沈从文先生曾说:“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把人和景物相错综在一起,有独到好处” 。《树林和草原》和《百俊牧场》,全文描写了俄罗斯大自然风光的魅力,写出了大自然的诗意与清新,恰如两幅充满诗意的俄罗斯风景画 。
而在《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中,浑身如煤炭般漆黑的纤夫们,身上绑着一条长绳,正吃力地拉着一条大船,他们是一群行尸走肉般的农奴们 。还记得有则故事中,一位身材矮小的农奴,跟着骑马过河的主人,那凶猛的河水瞬间把他淹没了,而面对死亡的他,都不敢向主人求助 。而那个地主,对于农奴的命视为草芥和缕蚁,这是多么可怜的一位农奴啊!屠格涅夫鲜明地刻画了农奴的卑微,与地主的高傲无情和见死不救,构成了当时农奴制度下的暗无天日残无人道的俄罗斯 。
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中有句话我一直记得,“一切不幸都是可以忍受的,天底下没有过不了的坎” 。它告诉我们生活中,除了坚持、拼搏、努力外,还有忍耐 。
猎人笔记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猎人笔记读后感(精选1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
猎人笔记读后感1最近闲暇了会翻看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真正地放松下来,用心去读去感受了,才发现作品中蕴藏的美,发现其折射出的现实主义光辉 。
我印象极为深刻的一篇是《利戈夫村》,作品中主要刻画了弗拉季米尔与苏乔克两个人 。佛拉基米尔深受当时社会风气毒害,对上层阶级奉承献媚,歧视下层人民,对不如他的人讽刺挖苦,是一个可怜而又可悲的人物 。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苏乔克,他出场已是六十左右的老人“光着脚丫,衣衫褴褛,蓬头乱发,外表像丢了饭碗的家仆”,声音“疲惫而微弱”,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