卦爻辞占卜,古代占筮法?

古代占筮法占筮
易学术语 。《易》的组成要素 。《周易》经文本为占筮之书,记载周人占筮的材料 。由卦象、卦辞和爻辞三部分组成 。卦辞是对卦象的解说,爻辞是对爻象的解说 。卦爻辞最初只是某卦某爻的筮辞,是占问某事的原始记录,经筛选,整理,将其应验内容保留下来,则为《周易》卦爻辞 。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占筮
性质
易学术语
来源
《周易》
基本解释
在加工编纂过程中,体现了编纂者将卦象和筮辞系统化的意图 。有一定思想性和艺术性 。其卦象和卦序排列隐藏对立面排列组合的逻辑思维 。卦丈辞中体现了天道与人事相一致,人的生活遭遇可以转化,行善戒恶则可逢吉避凶等思想 。《周易》作为占筮依据,在春秋时期已很流行 。
古以蓍草卜问祸福 。后亦泛指占卜活动 。
【卦爻辞占卜,古代占筮法?】历史来源
《左传》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占筮,筮得某卦,便查阅《周易》该卦的卦爻辞,以此推侧所问之事的吉凶 。《左传》、《国语》记载以《周易》卜问古凶的占例有二十余条 。战国以来的《易传》,主要在论述《周易》哲理思想,但均是对卦爻辞的发挥及对筮法体例的阐释 。《系辞上》第九章详细介绍了大衍之数揲蓍法 。《说卦》等传亦是对春秋以来筮法中取象和取义说的总结 。汉代孟喜、京房等象数派易家利用《周易》讲阴阳变异,此后象数派在以象数解易的同时,逐步形成一套庞杂的术语体系,使占筮之法趋以繁琐和多样性,并出现了诸如三国管辂、北宋邵雍等占卜大家,对此历代均有人持否定态度 。孔子曾说:“不占而已矣 。”(《论语·八佾》)又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论语·述而》)认为学易不必去占筮,易可以使人改过从善 。荀子指出:“善为易者不占 。”(《荀子·大略》)注重卦爻救育意义而不迷信筮法成为儒家易的正统,义理派尤为排斥象数、占筮 。今人则一般将占筮看作封建迷信,参见”占筮派”、“占卜宗”条 。
古以蓍草卜问祸福 。后亦泛指占卜活动 。宋·丁谓《丁晋公谈录》:“又言武肃王左右算术医流无非名士,有叶简、李咸者善占筮 。”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一章第三节:“荀子是最反对迷信的,他虽然推崇《周易》,但扬弃了它的占筮的一面 。”
易林原文及译文焦氏易林 
《焦氏易林》又名《易林》,十六卷,西汉焦延寿撰 。《四库全书》将之列于“子部术数类” 。易林源自于《周易》,每一卦各变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变四千零九十六卦 。《易经》共有卦爻辞450条,《易林》有4096占卦变之辞,卦爻辞较之增加十倍之多,各系以文辞,皆四言韵语 。《易林》的作者未定,一般有四种说法:焦延寿,崔篆,许峻,明代学者顾炎武以为东汉后期著作 。
周易简释全文《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1] 。《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 。《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
春秋时期,官学开始逐渐演变为民间私学 。易学前后相因,递变发展,百家之学兴,易学乃随之发生分化 。自孔子赞易以后,《周易》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 。儒门之外,有两支易学与儒门易并列发展:一为旧势力仍存在的筮术易;另一为老子的道家易,易学开始分为三支 。
《四库全书总目》将易学历史的源流变迁,分为“两派六宗” 。两派,就是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六宗,一为占卜宗,二为禨祥宗,三为造化宗,四为老庄宗,五为儒理宗,六为史事宗 。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 。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