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之潮的译文

浙江之潮的译文:
钱塘江的海潮是天下间最壮观的 。从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 , 这期间海潮最盛大 。当海潮从远方海口出现的时候 , 只像一条白色的银线一般 , 过了一会儿慢慢逼近 , 白浪高耸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岭一般 , 波涛好像从天上堆压下来 , 发出很大的声音 , 就像震耳的雷声一般 。波涛汹涌澎湃 , 犹如吞没了蓝天 , 冲洗了太阳 , 非常雄壮豪迈 。杨诚斋曾在诗中说:“海水涌起来 , 成为银子堆砌的城市;钱塘江横着 , 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 。”就像这样一般 。
浙江之潮的原文:
浙江之潮 , 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方其远出海门 , 仅如银线;既而渐进 , 则玉城雪岭 , 际天而来 。大声如雷霆 , 震撼激射 , 吞天沃日 , 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锅 , 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
浙江之潮译文白话翻译:钱塘江汹涌的海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 。从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为壮观 。当潮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一般,慢慢地越来越近,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薄,吞没天地冲荡太阳,气势非常雄壮豪迈 。
杨诚斋诗中说:“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每年临安府的长官到浙江亭检阅水军,数百艘战船分列两岸,一会儿全部的战舰都往前疾驶,一会儿分开一会儿聚合,形成五种阵势,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 , 想在平地上一样 。
忽然黄色的烟雾从四面升起 , 人和物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 , 只听得水爆的轰鸣声 , 声音像山崩塌一样 。烟雾消散 , 水波平静 , 就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 , 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 , 随波而去 。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地健儿 , 披散着头发 , 身上画着文彩 , 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 , 争先恐后 , 鼓足勇气 , 逆流迎着潮水而上 , 在万仞高的巨浪中忽隐忽现 , 翻腾着身子变换各种姿态 , 但是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 , 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
江岸上下游十多里的地方 , 满眼都是穿着华丽的服饰的观众 , 车马堵塞道路 , 吃喝等各种物品比平时要高出很多倍 。租用看棚的人 , 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容有
全文:
浙江之潮 , 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方其远出海门 , 仅如银线;既而渐近 , 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 大声如雷霆 , 震撼激射 , 吞天沃日 , 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 , 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 , 艨艟数百 , 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 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 , 人物略不相睹 , 水爆轰震 , 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 , 则一舸无迹 ,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 随波而逝 。
吴儿善泅者数百 , 皆披发文身 , 手持十幅大彩旗 , 争先鼓勇 , 溯迎而上 ,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 腾身百变 , 而旗尾略不沾湿 , 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 珠翠罗绮溢目 , 车马塞途 , 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 而僦赁看幕 , 虽席地不容间也 。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 , 是著名的国都 。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 , 每年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 。迎潮前有水军演习 , 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 。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 , 万人空巷 , 十分狂热 。
作者也兴致勃勃地来到钱塘江边 , 他被眼前人山人海、锣鼓喧天的场面深深震撼着 , 他仿佛看到了大自然与人类文明的巧妙结合...观潮结束后 , 他回想起岸边的看潮的人群齐声惊叹 , 他的内心以为那震撼人心的场景深深触动......终于 , 他再也不能忍受内心的平静 , 一定要把这壮观场面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