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三月十五(农历)居庸关失守,北京门户大开再无险可守,十六日昌平又被攻破,崇祯帝到此才感到真正的山穷水尽了 。早在这年年头上,东北的局势虽然不见得比西北好到哪里去,但李自成的军队杀过黄河势如破竹直奔京师而来,西边的形式已经火烧眉毛了,崇祯君臣也是在想办法,其中就有打算紧急调关外的辽东总兵吴三桂进关守卫京畿 。
文章插图
正月半刚一过,崇祯就急着召对群臣提出让吴三桂入关,崇祯觉得只调吴三桂部分兵马不会影响关外大局 。但崇祯并没有直接下达让吴三桂入关的命令,而是要求大臣们商议之后再定夺 。
问题就出在这里,崇祯是“溜肩膀”,他不主动担责任,出啥问题都是唯大臣是问 。这几年西北剿匪东北抗金,能出头能干点实事的人,崇祯有求于他们时一副笑脸,等因各种原因失败时就翻脸不认人,关键是导致各种失策和兵败有相当一部分责任在于崇祯的多疑偏执和朝廷的内部倾轧,多少督抚总兵杀的杀贬的贬,让人寒透了心 。
文章插图
眼下崇祯脚底的那些大臣全捶打成了缩头乌龟,他们都目睹过当初的熊廷弼,如今的袁崇焕、陈新甲、黄道周等人的下场 。他们都清楚崇祯的意思,一脚皮球把冒风险的事踢给了大臣,如果贸然把关宁铁骑调进来,万一关外出大问题,皇帝又要拿当初哪个决议要调吴三桂的人开刀问斩 。崇祯就是这样,既要解决矛盾,又不愿意为此负责,董事长自己都回避责任,手下的中层干部又不傻,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能积极想办法办事么 。
就这样首辅陈演反对调吴三桂,理由很简单,担心宁远等地不保,如此重大决策还是由皇帝亲自决断,把皮球又踢回给了崇祯,最后还是崇祯自个儿拍板放弃宁远让吴三桂入京 。
事情到了这个份上,陈演等大臣还是没有立刻去执行,他们一议再议一拖再拖,千方百计地想着扯皮推卸责任,有趣的是崇祯让大学士魏藻德发表意见,老魏只是哆哆嗦嗦无言以对,唉!不然到最后崇祯怎么说“文臣皆可杀”喔 。
文章插图
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陈演等人请崇祯召见吴三桂父亲吴襄,征询他的意见,派人去吴三桂那里再询问吴三桂的意思 。大明朝到了如此地步,皇帝有意朝廷有旨调个兵马得经将军同意不算还得请教将军的老子,简直是笑话 。崇祯和大臣们双方之间这样不停“忽悠”,可时间不等人,一转眼就到了二月底,李自成已啃下硬骨头宁武关兵峰抵达大同 。
三月初四崇祯看形势实在是耗不起了,下定决心放弃宁远,封吴三桂为平西伯,蓟镇总兵唐通为定西伯,赶紧让他们入卫京师 。只可惜为时已晚,十五日唐通把居庸关献了李自成,北京的北门锁钥一丢,十七日闯王的军队眨眼就到了北京城下,两天过后北京城破 。
可这时候吴三桂还在半道上,这一路走来,面对变化的时局,吴三桂的脑子运转可远比其脚底板快 。他在收集各方面的消息,殉国死亡不是他的选项,苟且生存还要掂量着自己这块宝将押在哪家身上,他在自己人生赌局前彷徨着呢,哪有功夫日夜兼程来保卫他的皇上 。
崇祯皇帝并不是没有调吴三桂来勤王,只是吴三桂还没有到北京城破,崇祯自缢,此时的吴三桂再往北京走已经没有了任何意义,最后在李自成和多尔衮的拉拢博弈中,吴三桂最终选择了投降清朝,因而也成为了大家所知的平西王吴三桂 。
在这里,我们可以延伸看一下,吴三桂已经派兵出来了,已经在勤王的路上了,但是为什么没有保住北京,没有救下崇祯呢?
其一,山海关距离北京还是有一段距离的,行军需要时间,而李自成大军围攻北京城,北京城守军军心涣散,全无抵抗之意,北京的迅速陷落可以说是让所有人都觉得是意料之外的 。
其二,吴三桂当时只是带了一半的山海关守军出来,另外一半还在山海关镇守,抵御满清,而吴三桂的这些军队与号称百万之众的李自成农民军相比,无异于以卵击石,不得不让吴三桂有所顾忌 。
其三,不仅仅是对吴三桂,而且是对所有勤王京师的将领们都感到后怕的事情,就是袁崇焕的前车之鉴,当年皇太极绕过宁锦防线从察哈尔进攻中原,包围北京,崇祯急掉袁崇焕回京勤王,而袁崇焕驰援北京,打退了清军,却被中了反间计的崇祯皇帝凌迟处死,而作为当时袁崇焕手下干将的吴三桂深知整个过程,不仅是后怕,更是一种记恨,所以也故意拖慢了行军的步伐 。
- 人类为什么不灭绝蚊子
- 藕断为什么会丝连_藕断丝连的原因解析
- 红姨为什么不能搜,红姨为什么不能搜?
- 为什么感觉工作越努力,工作量反而越大,领导都喜欢喊你做事情升职加薪却轮不到我
- 有wifi信号为什么连不上
- 属鼠今日打麻将财运方位,十月份属鼠的打麻将为什么每次都输
- 为什么现在中药没效果了
- 为什么老人不喜欢养宠物
- 像各大媒体上粉丝有三百万左右的三农创作者的月收入会有多少为什么
- 废纸为什么是干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