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王维翻译 山居秋暝这首诗的意思( 二 )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 。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 。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尾联是诗人有感而发,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 。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 。其喜归自然,寄情山水,崇尚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不愿同流合污的感受 。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
苏轼称赞王维的作品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山居秋暝》就是一首“诗中有画”的佳作 。首先,诗中的面有构图之美:画面上有山有水,上部是晴空、朗月和隐约的山峰,中部是苍劲的松林和林间的清泉、山石,下部是山脚的竹林和林边的荷塘 。天上的明月照着松林、清泉和山石,清泉流下山,流进荷塘,河边洗衣归来的女子,穿过竹林,走回山村 。明月、流水和人物把三部分联成一体,诗篇对之依次写来,从容自然,又层次分明,构成一幅纵轴山水画 。其二,诗中有色彩之美,诗人善于用色彩渲染意境,他喜欢用青、绿、白诸色创造恬静的意境,给人淡雅,清新的美感 。此诗中的月、松、竹、荷、山石的主色是绿和白,整幅画的青绿色的基调配得十分和谐、素雅,符合诗人隐居习静的心境 。另外,诗人对于动静描写的运用也很成功,自然界和人的活动既有动态,也有静景,诗人以动写静,把整个诗的境界反衬得更为幽静 。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 。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 。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
评价:
刘辰翁《王孟诗评》:总无可点,自是好 。
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色韵清绝 。
锺惺、谭元春《唐诗归》:谭云:说偈(“明月”二句下) 。钟云:“竹暄”、“莲动”细极!静极!
唐汝询《唐诗解》:雅淡中有致趣 。结用楚辞化 。
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月从松间照来,泉由石上流出,极清极淡,所谓洞口胡麻,非复俗指可染者 。“浣女”、“渔舟”,秋晚情景;“归”字、“下”字,句眼大妙;而“喧”、“动”二字属之“竹”、“莲”,更奇入神 。
王夫之《唐诗评选》:凡使皆新,此右丞之似储者 。颔联同用,力求切押 。
黄生《唐诗矩》:尾联见意格 。右丞本从工丽入,晚岁加以平淡,遂到天成,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此非复食烟火人能道者 。今人不察其渐老渐熟乃造平淡之故,一落笔便想作此等语,以为吾以王、孟为宗,其流弊可胜道哉!
范大士《历代诗发》:天光工影,无复人工 。
王士祯《唐贤三昧集笺注》:写景太多,非其至者 。顾云:翻案“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句,谓岂必春草思归 。“随意”字着“秋”,“留”字着“山居”,澹适 。
沈德潜《说诗晬语》:中二联不宜纯乎写景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景象虽工,讵为模楷?
张谦宜《茧斋诗谈》:“空山”两句,起法高洁,带得通篇俱好 。
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陈德公曰:三四极直置,而清寒欲溢,遂使起二句顿增生致,不见为率 。五六加婉琢矣 。评:三四佳在景耳,景佳则语虽率直,不伤于浅 。然人人有此景 。人人不能言之,以是知修辞之不可废也 。梅坤承曰:语语作致,三四是其自然本色 。
张文荪《唐贤清雅集》:语气若不经意,看其结体下字何等老洁,切勿顺口读过 。
刘文蔚《唐诗合选详解》:王翼云曰:前是写山居秋瞑之景,后入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见 。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随意挥写,得大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