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读后感( 四 )


孔乙己是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在很多情况下,个人只不过是社会以及统治者的工具罢了,正如那们的导演在《末代皇帝》所传递的悲凉的声音:“当这个王朝要灭亡了,你也要去陪葬 。”
孔乙己就是个陪葬品 。
社会是变动的,变动是残酷的,那位英国的达尔文在提出了生存竞争之后,摧毁的不仅是神权的统治,也摧毁了一代人对于美好秩序的想象 。
现实只是杀戮与竞争而已,能活下去的.必然是像狗一样乐于讨好现实的人,像孔乙己这们还梦想着以前的人能活下去吗?
人的不屈与反抗在世俗这位君王面前永远是渺小的,每一个时代都反对与他意见相左的人 。
帕斯卡尔曾经对于人为何宁愿向着禽兽也不愿向着天使表示过疑问,但事实是,天使活不下去禽兽活下去了 。
孔乙己读后感8明白鲁迅先生的人,多少对他的作品有些了解,多少也明白一点儿先生作品中的人物,想必也该明白孔乙己 。
孔乙己这个名字,出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然而这并不是他的真实姓名 。一个连真实姓名都没有的人物,无疑是可悲的,而故事的背景也就注定了孔乙己命运的“可悲” 。
从孔乙己出场,整 篇小说就带上了些讽刺和杯具色彩,并且越往后,这种讽刺和杯具就越明显 。一部优秀的小说,它的意义和价值是要靠读者细细品出来的 。孔乙己的“悲”也是读者悟出来的 。有人初读这 篇文章时,是笑出声来的,所以全文必须会有一个“误导”读者的地方 。《孔乙己》中,这个地方已经被提示得很明显了:一个杯具小说中,从头到尾,各行各业人的笑声 。杯具里的笑,显然有那么些不自然,又是那么刺耳,却似乎又在情理之中 。
我们不明白孔乙己年轻时的样貌,但至少,他此刻是悲惨的 。在无情的科举制度的毒害下,孔乙己真正做到了“一心只读圣贤书”,并且书的数量还是有限的,也是由于科举,导致孔乙己只重视课本,轻视劳作,甚至是排斥劳作,也滋生了他“好吃懒做”的恶习,于是钱越用越少,小偷小摸的行为越来越多,被人们嘲笑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使他的生活陷入一个死循环,最终困死在这个漩涡里 。我也无法确定究竟是该斥责他,还是同情他 。他的一生是一曲悲歌,只是这首歌,以笑声开始,又闭幕于笑声之中 。“孔乙己总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
回过头,看看悲歌中的笑声 。老板打趣孔乙己时,戳其软肋,以寻求自我的欢乐 。由此,看来这个老板并不高尚 。而围观的群众,也是一个劲地起哄 。在这个势利、冷酷的年代,是不会有人站出来主持公道、宣扬正义的 。他们的良知跟着笑声灰飞烟灭 。
而与之构成鲜明比较的是,孩子们是天真无邪笑闹无心的 。这也是小说给人些许温暖的几个地方之一 。孩子们是可爱的,孔乙己也是有其善良的一面的,他把善良用在孩子们的身上 。而叙述者“我”,也是一个孩子,同样不乏同情之心 。
再读这 篇文章,我再也笑不出来 。因为虽然孔乙己的杯具有他自身的原因,但根源是因为冷酷无情的社会和罪恶的科举制度 。但愿这种笑声我们永远不再听闻 。
孔乙己读后感9到后来,孔乙己总算是脱掉长衫了 。
此时的他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去过咸亨酒店,连掌柜的都不怎么记得他,据说是打折了腿 。但是孔乙己最终还是在中秋过后回来了 。这时的他不再穿着那件破烂长衫,而是一件不成样子的破夹袄 。这时的孔乙己,已经被折磨得奄奄一息了,双腿被打断,走路要靠双手,连说话也有气无力 。而他平时的气势也全然不见了,说话不再满口“之乎者也”,面对别人取笑他的时候不再辩驳,掏钱的时候“排出”的动作被“摸出”代之,不一而足 。孔乙己此时大概是完全没落了吧 。
单从长衫来说,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就可见一斑 。孔乙己贫困潦倒却又想保持读书人的架势,善良而又无能,可怜而又可气,是一个时代的落伍者和封建科举制的牺牲品 。一件“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孔乙己却坚持一直在穿,并且还要站在柜台附近显摆他是读书人 。由此就能看出孔乙己对“读书人”这一名号是多么迷恋,甚至是疯狂,就连偷书,也是“读书人的事”,不能说是偷 。他宁愿自己承认“窃书”也不愿意别人说他“偷书” 。因为偷书是违背道德要求和法律规范的,不是读书人的行当,更不是君子的行为 。可见孔乙己已经把自己从内心标榜成了“士人”“君子”了 。因此孔乙己时刻都要把象征着自己有学识、有文化的长衫穿在身上 。这样又有一点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味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