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读后感( 五 )


孔乙己之所以这样在乎读书人的身份,还是受了封建思想的毒害 。在孔乙己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千百年来无数堕落文人的共性:死啃书本,迷于科举,动辄满口孔孟经典,实则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自命不凡而清高不已,只能过着苟且偷生的生活 。自从中国开始科举制度以来,就有无数青年投身其中,为此奋斗到死 。然而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毕竟不可能让每个人都过去 。于是无数个孔乙己便出现了 。他们并不是没有文化,相反,他们的文学素质并不低,但是往往这些孔乙己们却经受不住落榜的打击和社会各方面的压力,最后走上相似的结局 。只是在孔乙己之前,这些人的故事不为人所知罢了 。这些文人们迫切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感,于是便想尽办法让人们注意到自己的文学素养是多么高 。实质上,这些人不仅不能从炫耀中得到别人的认同,反而还会把自己的缺陷抖出去,造成自己成为了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孔乙己在文中多次出场,不都是伴随着“短衣帮”甚至孩童们的笑声么?孔乙己自命不凡,不屑于和“短衣帮”在一起喝酒,但是实际上,逐渐地他连加入短衣帮的资格都失去了 。他在众人面前的狡辩其实也是自欺欺人,用这种“精神胜利法”安慰自己,而不去想办法解决自己的问题,结果只能越陷越深,让自己愈加滑向社会的底层 。就连孔乙己最后一次去咸亨酒店的时候甚至别人都没有注意到他的存在 。
就算孔乙己最终脱掉了长衫,他的灵魂依然是被长衫所蒙罩着的 。这封建科举制和森严的等级制度的遗毒已经在孔乙己的精神深处扎下了根 。
孔乙己的故事看似是特例,其实不然,从古到今都有着无数个孔乙己式的人物,只是我们把他们的故事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没有注意到罢了 。
孔乙己读后感10在读完鲁迅写的这篇具有悲剧色彩的文章《孔乙己》之后,我心里感到一丝凄凉,一点同情,然而我也庆幸自己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所以我要加倍珍惜现在的生活 。
在过去残忍的科举制度下,造就了无数的遗憾,从而改变了孔乙己一生的命运,然而孔乙己的理想因在科举制度的时代里被打碎了 。
孔乙己迫于生活的压力一步一步堕落为社会垃圾 。如果不制定科举制度,那么孔乙己就不会是这样的情况,可是这些都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每天都有很多人为生活所逼,失去了生活的信心,成为行尸走肉,变得非常懒惰 。
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杂着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鲁迅把孔乙己的外貌描写得极为形象,写出了孔乙己有劳动的本能,但由于生活的窘迫,科举制度的压迫,一直颓废下去,导致了好吃懒做、经常遭人毒打、被人嘲讽 。而那些有权有势的人总是瞧不起人,都是没有爱心,麻木不仁得人 。孔乙己因失败颓废,被人打断了腿,没人同情他,大家都讥笑他,因科举制度的原因造成了他一生的遗憾,在最后的那一刻,孔乙己用他的双手撑着地慢慢离开 。而那些没有爱心的人无一同情、可怜他,从而体现旧社会的人冷漠无情、麻木不仁 。
如今的社会不再有科举制度,每个人都有机会进入学堂 。机会把握在自己手中,没有科举制度的控制,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学习很快乐 。国家越来越富强,但是还有很多人不珍惜在校学习,随着社会进步,大家应该坚持自己的理想,极力去追求 。
我希望孩子做有爱心的人 。坚持自己的理想,永不放弃,走向自己成功的道路 。
孔乙己读后感11不知道为什么,拿起这篇文章,就有点放不下的感觉 。或许它是一篇小说,里头有吸引人的故事情节以及丰满的人物,再或许它是一篇出自鲁迅笔下的名篇 。看完一遍,只是感叹孔乙己悲剧的人生 。再细读一遍,发现这个人折射出了一个大的社会 。折射出这个社会的冷漠,这个社会的残酷 。
或许在更多人眼里,孔乙己是那个社会的“多余人”,也是那个社会的被毒害者 。在别人的贬斥下,我欣赏起他的执着,虽然,我们会怒其不争,可是,换个角度去看他,他一个人的反抗也是无济于事的 。他热衷于功名利禄,其实,这个那个社会司空见惯的行为,我们不应该去指责或者去批评,要怪我们只能责怪那个社会,诅咒那该死的科举制度 。其实,像孔乙己这样的人,不只是存在于封建社会,当今社会,有何尝少呢?在这个竞争社会激烈的时代,在这个所谓“人才济济”的21世纪,很多“孔乙己”奔波于公务员的考试当中呀 。一个职位居然有那么人来竞争,他们为的什么?我想不言而喻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