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余之所得也是判断句吗( 五 )


2.学生练习背诵 。
教师巡视全班 , 先背下来的学生可以举手 , 接受教师个别检查 。
教师还可以将作者行文顺序写在黑板上:
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来由→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 。
3.学生齐背这一段 。
先看行文顺序背诵 , 然后拭去板书再背诵 。
4.指点与答疑 。
①为什么要先点出洞名?(下文主要记游华山洞经过 , 又由此生发议论 。)
②为什么说“华(huá)山”是“音谬”?(古文无“花”字 , “花”小篆中作■ , 像花之形;“花”是后起字 , 有此字后 , “花”“华”分开 。)
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在现代语中应是两句话:因为它在华山南边 , (所以)这样称呼它 。“名之”是下半句 , 表示结果 。
5.学生齐背与个别检查 。
七、留作业 。
1.顺畅地背诵第1段 , 熟读第2、3段 。
2.完成练习第二题 , 将“其”的用法整理成表格 。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
1.先全班学生齐背 , 然后抽查个别学生1—3名 , 从中发现问题要做具体指导 。
2.“其”的用法 。
先检查练习的第二题的完成情况 。这里不书题文 , 只写答案 。
(1)代词 。那(此系远指 , 指褒禅埋葬之时) 。
(2)代词 。这(此系近指 , 指慧空禅院) 。
(3)代词 。它(代仆碑) 。
(4)前“其”:代词 。它(代“穴”) 。
后“其”:代词 。那些(远指 , 作“好游者”定语) 。
(5)前“其”:代词 。它(代后洞) 。
后“其”:代词 。代游客 , 此处须用本名 , 不用现代语代词 。
(6)代词 。自己(代作者本人) 。
(7)代词 。他们(代“古人”) 。
(8)语气助词 。难道(表示反问语气) 。
补充:(1)既其出——助词 , 无义 。
(2)视其左右——代词 , 自己(代作者) 。
(3)谬其传——代词 , 它(代山的名称) 。
(4)咎其欲出者——代词 , 那些(指欲出者) 。
整理:教师可事先在黑板上画好图表 , 然后一边检查 , 一边将题号列入空白栏内 。
二、诵读第2段 。
1.教师示范背诵并穿插讲解 。
①“其下平旷……所谓前洞也”——“前洞”陪衬“后洞” , 一笔带过 , 妙 。
②“由山以上五六里”——“以”的用法同“而” , 一笔带过行程 。“有穴窈然”——写所见 , “入之甚寒”——写所感 。“问其深”——写所问 。这是详写后洞 。
③“余与四人……而其见愈奇”——“愈深”“愈难”“愈奇”六字 , 大有深意 , 为下文议论张本 。如果是一般的山水游记 , “愈奇”之后必大肆渲染 。
④“有怠而欲出者……俱出”——游程至此结束 。
⑤“盖余所至……又加少矣”——追记洞中所见 。
⑥“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追记自身 , 伏“悔”字 。
⑦“既其出……游之乐也”——以“悔”结束记游 , 为下文抒发议论作铺垫 。
2.教师领诵(要求学生一边跟教师读 , 一边考虑如何划分本段层次) 。
3.师生共同讨论本段层次划分: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
4.学生练习背诵这一段 。
〔提示〕要分层练习背诵 。
背第一层 , 先板书行文顺序:前洞——后洞 。再提问:后洞的特点是什么?(“窈”“寒”“深” 。)洞的深处是怎样的情形?“愈深”“愈难”“愈奇” 。)出洞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怠” 。)
背第二层 , 先板书行文结构(共三大句 , 依次用①、②、③表示 。)如下:
5.学生齐背与个别检查 。
6.指点与答疑 。
①两个“盖”字的用法基本相同 , 但后一个的肯定意味要多一点 。
②末句太长 , 有的选本断为两句:“而余亦悔其随之 , 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这表明“悔”的是“随以止” , “不得极夫游之乐”是“随以止”的结果 。“极夫游之乐”与上文“其见愈奇”相照应 。
三、诵读第3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