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上书请去佞臣者文言文翻译

贞观初年,有人上书请求清除皇帝身边那些佞邪的臣子,唐太宗对上书的人说:“我任用的人,都认为他是贤臣,你知道哪个是奸佞的臣子吗?”那人回答说:“我住在荒野民间,不能确切知道谁是佞臣 。请陛下假装发怒,来试一试身边的大臣们,如果谁不怕雷霆之怒,直言进谏,那就是正直的人 。如果谁一味依顺陛下迎合皇上的意见,那就是佞邪的人 。”


唐太宗对封德彝说:“流水是否清浊,关键在于源头 。君主是施政的源头,臣子百姓就好比流水,君主自行欺诈妄为,却要求臣下行为忠直,这就好像水源浑浊而希望流水清澈一样,这在道理上是讲不通的 。我常常认为魏武帝曹操为人诡诈,所以特别鄙视他的为人,现在如果让我也这么做,还怎么可以去制定教规和法令呢?”


于是,唐太宗又对上书的人说:“我想使大的诚信在天下实行,不想用伪诈的方法去引导风俗,你的话虽然很好,但我不能采纳 。”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左转》上说:‘宁可不要粮食也要保持百姓对国家的信任’,孔子说:‘人没有诚信就无法安身立命’ 。从前项羽攻入咸阳之后,已经控制了天下,如果他当时能够努力推行仁信政策,谁还能夺取他的天下呢?”房玄龄回答说:“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废弃任何一项都不行 。如果能够勤恳地推行这五常,对国家是大有益处的 。殷纣王轻慢侮弄五常,周武王就讨伐他,项羽因为没有仁信就被汉高祖夺了天下,确实像陛下所讲的那样 。”
‘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的翻译贞观初年,有大臣上书(给太宗)请求去除奸佞的臣子,太宗问上书者:“我所任用的,都是贤臣,你知道谁是奸佞小人吗?”上书者回答说:“臣下居住在荒野之地,不能确切知道谁是奸佞小人,请陛下佯装大怒来测试大臣们,若能不畏惧陛下的怒气,诚挚直率地进言进谏的人,就是正直的人,逢迎谄媚顺从陛下意旨的,就是奸佞小人 。”太宗对封德彝说:“水流的清澈与混浊,(原因)在它的源头 。皇帝是朝政的源头,臣民就像水流,皇帝自己都做欺诈的事,却想让臣下的行为直率诚挚,这犹如源头混浊却希望水流清澈,是没有道理的 。我一直因为魏武帝多做诡诈的事,非常鄙视他的为人,像这样,怎么能够作为教化命令?”对上书人说:“我要让全天下都讲求信义诚信,不想用欺诈的方法教化民众,你所说的虽然很好,但我不能听信啊 。”
文言文唐太宗言君诈臣佞的翻译唐太宗言君诈臣佞的意思为:有一个上书给唐太宗请求去除奸臣,太宗问上书的人:“奸佞小人是谁?”上书的人回答说:“臣现在居住在边荒野地,不能准确地知道谁是奸臣,希望陛下和大臣们说,或者佯装大怒来测试大臣们 。
那些坚持真理、不肯屈服的人,是正直的大臣,那些害怕权威顺从旨意的大臣,是奸臣 。”太宗说:“皇帝是朝政的源头;臣子就像水流 。源泉浑浊而要求水流清澈,是不可能得到的 。
皇帝自己都做欺诈的事,凭什么要求臣子们的行为正直呢?我用诚信(的品德)来治理天下,可看到以前的帝王喜欢用狡诈的伎俩来和大臣们接触,我私下常常认为这是可耻的 。所以即使你的计策很好,但我是不会采纳你的计划的 。”
出处: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有上书请去佞臣者,上问:“佞臣为谁?”对曰:“臣居草泽,不能的知其人,愿陛下与群臣言,或佯怒以试之,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者,佞臣也 。”
上曰:“君,源也;臣,流也 。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 。君自为诈,何以责臣下之直乎?朕方以至诚治天下,见前世帝王好以权谲小数接其臣下者,常窃耻之 。卿策虽善,朕不取也 。”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司马光曾患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因欲撮取其要,撰纪传体史 。初成《通志》8卷,起战国至秦二世,表进于朝,引起宋英宗的重视 。诏置书局于崇文院,继续编纂 。宋神宗即位,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并序以奖之 。元丰七年(1084)书成 。
由司马光总其大成,协修者有刘恕、刘攽、范祖禹3人 。刘恕博闻强记,自《史记》以下诸史,旁及私记杂说,无所不览,对《通鉴》的讨论编次,用力最多 。刘攽于汉史、范祖禹于唐史,都有专深的研究 。他们分工合作,各自作出了重要贡献 。
最后,由司马光修改润色,写成定稿 。其中是非予夺,一出于光 。司马光是为了巩固当时的封建政权,才编写《资治通鉴》,这就决定了此书的内容主要是政治史 。